天山时评丨把更多资源“直给”于人——踔厉奋发“十五五”系列谈④
侯辉
家里有一笔钱,是添置家具,还是买份全套体检、报几个职业提升课程?前者改善生活“硬件”,后者升级人生“软件”。这道家庭选择题,映射出一个朴素的发展命题:资源,应该先投“物”,还是先投“人”?
过去,我们更熟悉的是“投资于物”。修路架桥、建厂兴业,这些有形之物的投入,见效快、易衡量,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硬支撑”。其意义毋庸置疑,就像筑巢引凤,要先打好物质基础。然而,当发展进入新阶段,“投资于人”的价值日益凸显。教育、医疗、养老、就业……这些领域回报周期长,却关乎人的全面发展与长久福祉。
如今,国家层面开始清晰转向。“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标志着,资源分配将从过去以“物”为主的重点投资模式,迈向“物”与“人”高效协同的新格局。简言之,就是与过去相比,要把更多的资源“直给”于人。
这是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逻辑。在经济发展初期,集中资源于基础设施建设,能迅速夯实家底、拉动增长。但当物质资本积累到一定规模,其边际收益会自然递减。此时,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技能、健康和创新活力,就成为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胜负手。
这更是发展理念深化的生动体现。“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绝非钢筋水泥的“堆砌”,其最终目的必须回归人本身,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更多资源直达民生、直达个体,正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是更具温度的投资观。
“投资于人”如何释放发展动能?
当前,促消费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消费信心的根基,在于民生预期的稳定。只有当老有所依、病有所医等后顾之忧被有效化解,人们才敢消费、愿消费。“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正是基于扩大内需的深层逻辑。
新疆连续多年将70%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用真金白银为群众消费兜底。这种民生导向的投资,不仅让群众直接受益,更能撬动庞大的内需潜力,形成“民生改善—消费升级—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需要明确的是,强调“投资于人”,绝非否定“投资于物”的价值。
在早期,对“物”的投资是积累社会有形资本的主渠道,其成果也能反哺民生。例如,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根治了叶尔羌河流域千年水患,惠及百万群众;和若铁路的贯通,为沙漠边缘的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出行便利。这些都是“投资于物”最终服务于人的生动例证。因此,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要协同发展。
从“物的堆砌”到“人的滋养”,从“见物不见人”到“物人协同”,“十五五”时期的投资转向,正是将发展的重心从追求“速度与规模”转向追求“质量与温度”,意味着投资不仅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民生账”“长远账”。
未来,经济增长的轨迹将会刻下更多“人”的足迹,国家发展的蓝图也将更暖地映照“人”的梦想。只有要尽快适应这种转向,调整投资思路,让资源更多地流向每一个具体的“人”,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夯实最坚实、最活跃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