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漫谈|和田药茶“因时变方”里的非遗新生
新闻:“宁可三日断炊,不可半日离茶盏”,和田这句俗语里的“盏中物”,并非寻常茶叶,而是被称作“恰依多拉”(维吾尔语音译)的药茶。作为“茶”与“药”的精妙融合之作,它的诞生藏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存的智慧——和田气候干旱炎热,蔬菜难生,长期食肉易致身体不适。为此,人们在天山脚下、荒漠深处甄选草木、反复调配,终酿出这碗滋养身心的“沙漠百草汤”。
漫谈:晨光漫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不少人家的茶碗中,和田药茶正飘出独有的香气。2021年,和田药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杯被当地人称作“恰依多拉”的药茶,已历经900年岁月沉淀,它不仅是滋养身心的“沙漠百草汤”,更在“因时变方”的传承智慧中,演绎着非遗的生命力与新生机。
对和田药茶而言,原料的更新是焕发新生的首要基础。早年,买提卡斯木的爷爷走巴扎(集市)时,药茶的原料为罗布麻、甘草等80种本地常见的草木。如今,药茶所用的原料已扩展至150多种,单是玫瑰就有10余个品种。这种扩容不是简单的原料叠加,而是对“药食同源”传统理念的深化:通过丰富药材的品类,让功效覆盖更广泛的健康需求。在原料扩容的基础上,配方的创新则进一步彰显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推动药茶完成了从“按方抓药”到“精准适配”的跨越。
非遗的生命力,离不开传承与传播的双向发力。买提卡斯木曾拒绝外地高薪邀请,坚守在这片孕育药茶的土地上,将制作技艺的细节倾囊相授,培养出一批能扛起传承大旗的徒弟。更难得的是,新一代传承者跳出“小作坊”思维,推动药茶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开发出玫瑰花酱、玫瑰多酚等衍生产品,让和田药茶的香气不仅飘遍全国,更走向中亚市场。从家族守护的技艺,到规模化发展的产业;从单一的茶饮,到多元的产品矩阵,和田药茶在守住文化本真的同时,拓展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和田药茶的“因时变方”,本质上是非遗与时代需求的同频共振:既守住了“药食同源”的文化根脉,又找准了现代健康、市场消费的时代脉搏。这种“守正创新”的发展逻辑,同样适用于其他非遗项目:喀什土陶通过融入现代审美,从传统器皿变身“网红文创”;伊犁哈萨克族刺绣借助电商平台,让民族纹样走进更多家庭;吐鲁番木卡姆在保留传统韵律的基础上创新演绎,成功吸引年轻受众。这些案例都证明,非遗从不是静止的“古董”,而是能与时俱进的“活态文化”。
只要守住文化之根、找准时代之脉,新疆大地上会有更多非遗项目如和田药茶一般,在传承中新生、在创新中延续芬芳。(魏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