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角丨和田药茶:古丝路飘来草木香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阿比拜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策勒县策勒镇科克买提村的清晨,被一缕浓郁的草木香唤醒——这是和田药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买提卡斯木·芒里克家飘出的味道。
“宁可三日断炊,不可半日离茶盏”,和田这句俗语里的“盏中物”,并非寻常茶叶,而是被称作“恰依多拉”(维吾尔语音译)的药茶。作为“茶”与“药”的精妙融合之作,它的诞生藏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存的智慧——和田气候干旱炎热,蔬菜难生,长期食肉易致身体不适。为此,人们在天山脚下、荒漠深处甄选草木、反复调配,终酿出这碗滋养身心的“沙漠百草汤”。2021年,和田药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让这杯里的新疆味道,多了层厚重的文化注脚。

2月6日,游客在位于喀什古城吾斯塘博依街的百年老茶馆里品茶聊天。资料图
“药茶的魂,在原料,更在匠心。”买提卡斯木手持一捧晒干的草药,细数着这份“天地馈赠”:昆仑雪水浇灌的罗布麻、沙漠边缘丛生的甘草、天山脚下绽放的玫瑰、村边肆意生长的藿香,再加上黑胡椒、枸杞、生姜、陈皮、小豆蔻、芹菜籽、肉桂等药食同源的食材——这些常见草木,经过“三晒三晾”去除燥性,再以铁锅文火慢焙锁香,让风味与功效在温吞的热力中静静交融,最终蜕变为不同功效的药茶。
“夏季加藿香清热,冬季添肉桂驱寒,每种草药的配比都得精准,差一分,味道偏了,功效也会打折扣。”买提卡斯木说,药茶的配方一直在生长:爷爷辈背着80种药茶走巴扎时,原料还多是本地常见草木;如今,药食同源的药材已扩展到150多种,仅玫瑰就有10余个品种。更重要的是,配方不再是“按方抓药”,而是“因时调方”。为精准适配现代人需求,他不仅传承了父辈的诊脉技艺,还系统学习医理,如今能调出二十余种专属配方:比如针对“三高”的罗布麻雪菊茶、滋养气血的肉苁蓉红枣茶、安神助眠的白豆蔻玫瑰茶,还有专为女性调配的“古丽香茶”。曾有人以高薪邀他赴国内其他省市发展,也有医院抛来橄榄枝,都被他婉拒:“药茶的根在和田,离了这片土地,茶汤就没了真味道。”

10月31日,买提哈斯木・芒里克给顾客诊脉。汤永摄
为让非遗技艺薪火相传,买提卡斯木一直收徒教学,将制作细节倾囊相授。在他带领下,徒弟们渐成和田药茶领域佼佼者,不仅传承精湛技艺与深厚文化,更带着这份乡土技艺走出小作坊,走向全国乃至中亚国家。如今,药茶产业还延伸出玫瑰花酱、玫瑰多酚等特色产品,让非遗焕发多元生机。
现在,和田药茶的香气早已飘遍各地,融入生活的烟火气里。当地人爱用它配馕——孜然解腻,高良姜暖胃,一口馕就一口茶,舒坦得很;巴扎上的烤肉摊旁,经营者总会主动奉上一壶药茶,任你吃再多烤肉,一碗下肚,油腻尽消;就连喀什古城的百年老茶馆,也有专属的药茶配方。
在喀什生活多年的王衡,最爱的就是周末寻个茶馆阳台的位置,点一壶药茶、几个烤包子,看茶汤琥珀般缓缓入杯,鼻尖萦绕着薄荷的清冽、玫瑰的芬芳、藏红花的馥郁与砖茶的醇厚。“入口先有微苦,而后是绵长的回甘,这一口,像是尝尽了喀什千年的风沙与绿洲的甘甜。”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