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保护在新疆——为传承点睛 为创新赋能

10月16日至18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在青岛举办。新疆展区动态展演吸引观者驻足。

版博会新疆展区里的非遗展示。

版博会新疆展区里的非遗表演。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
10月16日至18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以下简称“版博会”)在青岛举办。新疆展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携410件涵盖书籍、音像制品、书法作品、绘画、剪纸、摄影作品、工艺品、文创产品、服饰、乐器、刺绣等类别的版权精品精彩亮相。这些精品并非单纯的文化展品,而是以版权保护为支撑、以文化润疆为内核的活态载体。通过“静态展示+动态展演+互动体验”的立体呈现模式,将自治区成立70年来的版权实践浓缩成一幅兼具历史厚度与现代活力的文化画卷。
传承中华文脉
为濒危、珍贵文化遗产筑起保护屏障,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版博会上,新疆展区让这一理念贯穿展区四大功能区的诸多展品。
步入展区,“版权创造”“版权运用”“版权保护”“版权赋能”四大功能区依次排开,如同四把钥匙引导观众解锁版权价值。在典籍展示区,《新疆文库》前总会有驻足凝视的观众。这套收录千余册新疆历史文献与民族典籍的大型文献丛书,不仅是对多民族文化记忆的系统梳理,更通过全系列版权登记,避免了文献篡改、盗用风险,让这份承载着新疆各民族历史智慧的遗产,能合法、完整地传给后人,为典籍传承筑牢法律屏障。
影像展区内,《如诗的大地》系列作品循环展播,镜头既记录草原、绿洲的当代风貌,也捕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手作细节,这些珍贵的创作成果均已完成版权登记。
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孟璐璐的皮雕作品以新疆元素为主题,多次在大赛中获奖,她还创立公益品牌“牧民手作”,培育300余名手艺人,“对我们手艺人来说,为自己的作品进行版权登记很重要,有了版权保护就可以防止自己的辛勤劳动成果被抄袭和仿冒。”
孟璐璐是新疆较早有版权意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她在霍尔果斯交易平台为自己的设计和产品注册版权后发现,注册门槛并非想象中那么高,也不是很麻烦,“现在我们注册得很勤,基本上是作品前期打版时就开始在平台上查重复率,确定其独特性后就为成品注册版权。有人想要仿制时发现这是版权产品,就望而却步了。”
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展台上,陈列着创刊于1946年的《察布查尔报》新旧合订本原件——这是我国乃至全球唯一的锡伯文报纸。从纸张泛黄的黑白印刷到套色彩印报纸,竖排版的锡伯文不仅记录着锡伯族的历史变迁,更见证了锡伯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家庭里共生共荣的历程。展区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锡伯文对照书写的《中国梦》《中华一家亲》书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工作人员徐明向观众介绍:“锡伯文书法深受中原文化影响,那边是锡伯文隶书,这边是锡伯文楷书。”
展区里的文创产品则是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的“微观课堂”。十余件民族乐器的骨雕摆件、艾德莱斯花纹转转杯、龟兹壁画灯等将传统民族符号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让传统走进现代生活……这些文创产品均已完成版权登记,既确保了“民族元素+现代创意”的独特性,也让各民族文化在创新中相互借鉴。现场展示的呆萌雪豹小手办总引得观众拿起来细细端详,其设计中既有新疆地域特色,又融入了大众喜爱的潮流元素,正是不同文化元素交融共生的产物,在版权保护下,这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成果,成为推动各民族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
驱动产业发展
版权赋能产业发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与就业机会,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传承中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14年成立的新疆兰派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锡伯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冬兰创办,公司以版权保护为基础,创新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开发10余个自主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7项,达到年产20余万件的生产规模,直接吸纳各族妇女500余人创业及灵活就业。其旗下的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覆盖服饰、家纺用品、手工艺品等领域,通过规范的版权管理,让锡伯族刺绣技艺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2023年,莎车县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县。作为“十二木卡姆之都”,莎车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构建覆盖城乡的版权服务网络,系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通过文旅融合,让版权成果成为激活经济的引擎。如为全县各级宣传干部进行《民间文艺作品版权保护和创新发展》专题授课,提高他们对民间文艺版权的认知与保护意识。先后整理编印了《十二木卡姆歌词选》等作品进行规范传承,加大对十二木卡姆传承人、民间艺人的培训和指导。当地还将“十二木卡姆”等民间文艺纳入景区常态表演,民间艺人为游客精彩演出并互动,既让游客深度体验民族文化,也为非遗传承人带来稳定收入,实现文化传播与居民增收的双向共赢。
促进交流互鉴
霍尔果斯版权交易中心的专题展示区,用亮眼的成果证明了版权如何为新疆文化“出海”搭建桥梁,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
展区内,霍尔果斯版权交易中心“32亿元”的创收数据格外醒目。自2024年8月依托自贸试验区政策成立以来,该中心构建起集内容管理、AI生产、IP运营于一体的全链条版权服务平台,已服务超4500家企业,更推动游戏、影视等文化产品扬帆出海,构建起辐射欧亚的数字文化贸易桥梁。
10月17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数智技术强化版权价值转化运用”分论坛上,霍尔果斯版权交易平台以全国首创的“三通道”登记与“双平台”驱动模式,在本届版博会引来关注。“三通道”登记体系将行政资源、市场力量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形成“国道+省道+云道”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打通新疆版权登记系统与交易平台数据链路,实现登记数据与交易数据实时同步,登记系统自动将作品特征值数据、权属证明等核心信息同步至交易平台,为交易提供权威背书,形成“登记—交易”一体化数据闭环。同时创新推出“登记+交易”政企双驱一体化机制,聚焦影视、音乐、游戏三大赛道,构建集创作、登记、交易、传播、金融于一体的文化贸易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版权从“登记确权”向“商业转化”高效跃升。
霍尔果斯国际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娜说:“平台确立了立足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丝路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打造权威、专业、全面的数智版权平台,成为新疆特色版权资源面向全国的核心入口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版权合作的重要桥梁。”
这种“版权+贸易”的模式,让新疆的文化IP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合法保护。无论是融入新疆民族元素的影视剧本,还是以草原、绿洲为背景的游戏设计,都能通过该平台获得版权登记,并借助贸易渠道走向世界。向全球传递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让世界看到一个文化繁荣、充满生机的中国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