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天山脚下共“采荷”——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演出落幕

长沙学院音乐学院的参赛作品《颤悠悠的板凳情》(10月29日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李瑞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采荷”之旅,光华闪耀。
10月31日晚,为期3天的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演出,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落幕。来自全国各地的51个民族民间舞参评作品,以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为目标,呈现出中华民族历史与人文之美,耕耘与创造之彩,团结与奋斗之果。
“这是‘荷花奖’首次将终评设在新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新疆文艺事业取得成绩的肯定,对新疆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中国文联副主席迪丽娜尔·阿布拉表示。
冲击“荷花奖”的民族民间舞精品力作在新疆的聚合与绽放,让新疆成为全国舞蹈艺术深入交流的前沿,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也为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彼此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广阔平台。
团结之舞
尽显各民族时代风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舞蹈作品《昆仑之梦》《长长的辫子》《花儿永远这样红》《阳光下的麦盖提》《爷爷的萨玛瓦尔》相继摘下“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为新疆舞蹈创作者的“采荷”之路注入越来越多的自信。
“第一次带着作品在新疆参加‘荷花奖’终评,很幸运,很兴奋。”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参评作品《帕米尔的鼓声》编导辛俊杰说,在这个中国舞蹈最具权威性的舞台上,新疆舞蹈艺术工作者能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舞蹈新作编创者交流,获益匪浅。
近年来,新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继持续办好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之后,又相继启动了新疆文化艺术节、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等重要文化节事活动,不仅为新疆舞蹈艺术作品提供了多元的展示平台、为舞蹈创作者与国内国际一流创演团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了高质量文艺精品,也为新疆举办“荷花奖”终评等更多文艺盛事奠定了基础。
本次终评作品来自北京、天津、新疆、广西、湖南、福建、海南、湖北等多个省份,汇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各民族民间舞蹈之传统特征与当代风貌,创作题材丰富,创作对象典型。
舞蹈故事中有乡村振兴中奋勇当先,依靠智慧、知识、勤劳改变家乡面貌的年轻人;有守护传承木卡姆艺术、英歌舞、古蔺花灯、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苗绣等非遗传承人;有传承父辈精神在高原守护边关家园的护边员。
“终评作品选材多样、种类丰繁、风格各异,尽展民族民间舞在中华文化沃土之中滋养出的斑斓色彩。用舞蹈讲述的一个个故事,生动呈现着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兄弟姐妹手足相亲、齐心并进的时代风貌。”新疆舞蹈家协会秘书长高善君认为,这些作品直观展现了民族民间舞在保护传承与创新交融中形成的活力。
躬身乡土
让人民成为作品主角
“每根梁、每块砖、每抹泥,都带着父辈对子女平凡而美好的期许,这是我们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下基层采风时找到的故事。”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参评作品《上红梁》的编导袁媛说,扎根百姓生活,好故事层出不穷。
采风时,袁媛听到一个故事:羌族村民会从儿子出生那天起为他盖房,在18岁生日那天盖成。“这个故事一下闯入了我的内心,让我生出一种感悟——人生很漫长,要允许孩子慢慢来,稳稳当当、扎扎实实地长大。”袁媛认为,许多在民间流传的民俗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生活哲理,是舞蹈创作的好素材。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编创《幸福花儿开》前,编导团队在吉木萨尔县乡村的农田、合作社、养殖场、加工厂之间行走,和有理想、有干劲、有技术的新农人打成一片,和新疆花儿传承人深入交流,找到了最有“乡间情、民间味”的创作灵感。
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是本次终评作品集中凸显的特征。舞蹈编创者们扎根基层,在融入各族群众真实、朴素的现实生活时,洞悉他们的喜怒哀乐,领悟他们的质朴愿望,才使得作品接地气、见生活、有力量,真正做到了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逢场天》的编创者以在山区赶集日上的见闻,传递赶集在今天依然对村民的平凡生活有着特殊意义;长沙学院音乐学院《颤悠悠的板凳情》的编创者发现曾因贫穷难娶妻的十八洞村小伙,在乡村振兴路上实现了“婚恋反转”,外村姑娘主动来“放板凳”(湘西婚俗);内蒙古艺术剧院《信号美满》的编创者看见了牧区青年借助手机和满格信号,让家乡“好物”走出草原,让日子富裕美满起来……
“从终评作品看,舞蹈编创者通过深入基层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大幅提升了作品的故事性和艺术性。”新疆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米克拉姆说,“很多作品已不局限于舞蹈表演,还凸显出戏剧表演的特征。比如演员用肢体语言去体现田间抓鱼、草原牧马、乡间刺绣、檐下织锦等画面时,动作、表情、情感张力都很饱满,呈现的画面真实生动,这一定是创演人员经过实地了解、观察、揣摩之后才能做到的。”
民族民间舞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民俗性,可供编创的舞蹈肢体动作极为丰富。“编创者显示出对传统舞蹈元素提取和改编上的强大能力,并且能与故事情节紧密连接,同时找准一个让观众兴奋的落点。”米克拉姆认为,从编创者到表演者都要勇于给动作“上难度”,让肢体语言达到极致,才能让作品“有高度”。2019年,由米克拉姆和铁里曼·卡德尔编导的《花儿永远这样红》获“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
层层破圈
以创新实现生生不息
从小到大,从低到高,围成一圈的板凳像台阶一般,串起了沂蒙红嫂的一天……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的舞蹈作品《沂蒙时辰》中,编导巧妙地用板凳代表时间、成长、等待、奉献等,让家喻户晓、生生不息的沂蒙精神有了新的表达。
“老故事,新讲法,我们这次的舞蹈编创,新意就是‘十二时辰’的设定。虽然革命年代的红嫂,每一天都在等待着亲人们归来,但她们的每一天都没虚度,每个时辰都在为家务、庄稼以及支援前线的衣物鞋袜而忙碌。”《沂蒙时辰》的编导董华兴说,十二时辰的刻度,是对时光流转的记录,更是对中华民族深厚家国情怀的书写。
本次终评作品突出展现了舞蹈艺术工作者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的突破,在尊重和利用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基本元素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素材引用、动作编创、舞美设计等方面凸显创新精神。
合肥市歌舞团的《幕后》独具匠心地将创作对象聚焦在“从不露面”的舞台工作人员身上;广西梧州学院的《一布一生》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的织锦机为载体,用织锦过程映射女子的成长;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的《时间的声音》“复原”了画家哈孜·艾买提油画名作《木卡姆》的画面,留下代代传承者的足迹;云南省歌舞剧院的《太平有象》抓住西双版纳大象北迁南归过程的热点,以高难度肢体动作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民族民间舞的魅力在于对传统的有效承袭,但它的生命力却在于突破创新。舞台上这些充满活力与创新特征的作品,定会推进新疆舞蹈艺术的创新步伐。”新疆艺术剧院创研室副主任米克拉依·依布拉音说,“新疆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丰富、表达形式多样、文化底蕴深厚,在编创思维的守正创新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只要找准符合现代舞台表达及观众需求的编排模式,好故事就能被观众看得见、看得懂、看得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