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声音》舞绘木卡姆乐魂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
10月30日,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台上,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带来的群舞《时间的声音》惊艳亮相。作品以舞为笔、以乐为韵,将木卡姆艺术的传承故事娓娓道来,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灵动的艺术表达,赢得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台上,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带来的群舞《时间的声音》惊艳亮相。(演出方供图)
作为一部扎根民族文化的作品,《时间的声音》有着清晰的创作脉络。作品以著名画家哈孜・艾买提的经典油画《木卡姆》为蓝本,突破静态艺术的边界,将画作中的文化意境转化为动态的舞台叙事。
哈孜·艾买提创作于1984年油画《木卡姆》,是他深入新疆大地采风后的心血之作。画家曾观察数以千计的人物,采访众多民间艺人,积累大量素材后,在和田地区墨玉县完成创作。画作以全景式构图呈现了民间木卡姆乐队的盛景,人物众多、乐器齐全,在写实风格的基础上融入浓郁的新疆地域风情,既展现了木卡姆艺术的鲜活生命力,更凝聚着画家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1984年,这幅作品斩获第六届中国美术作品展银奖,更被选入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木卡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插图,成为木卡姆艺术的标志性视觉符号。

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台上,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带来的群舞《时间的声音》惊艳亮相。(演出方供图)
舞台上,身着传统民族服饰、手拿各种乐器的舞者,在看不见的“画框”中舞蹈,让画作“动态展示”,悠扬婉转的萨塔尔琴旋律与舞者刚柔并济的舞步交织共鸣,既生动刻画了木卡姆艺术传承者的鲜活群像,更串联起一代代人挖掘、保护、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奋斗历程,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木卡姆艺术背后绵长的人文力量。
“画作本无声,木卡姆艺术却传唱至今;时间本无语,辽阔的土地却深深镌刻下传承者们的足迹。”编导张慧介绍,作品的核心立意是展现中华优秀文明的代际传递,年轻一辈正用生命延续文化火种。这一理念融入舞蹈编排的每一个细节:舞者通过富有层次的动作,从民间艺人的坚守到现代保护者的深耕,完整呈现了木卡姆艺术的传承脉络,向这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瑰宝致以崇高敬意。
作品巧妙嵌入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1951 年,受文化部、民委委派,万桐书夫妇携幼女远赴新疆,投身木卡姆艺术抢救保护工作的片段,通过舞者饱含情感的演绎被细腻呈现,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流传至今背后,一代代守护者的默默付出。
《时间的声音》不仅以艺术之美征服了现场观众,更清晰传递出深刻立意: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不是博物馆里封存的标本,而是被无数人用生命灌溉、代代相传的文明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