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高校教师打卡新疆棉田 体验现代农业发展科技范儿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冬梅
金秋十月,新疆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10月30日,“海外高校教师看新疆”活动参访团抵达新疆,将用5天时间,先后走访阿克苏地区、乌鲁木齐市,深入农田、企业、文旅街区、文化场馆、历史遗迹等,以第一视角深入感受各民族和谐共处,见证当地经济现代化的蓬勃生机。
10月31日,参访团首站来到阿克苏地区,在沙雅县某农业实训基地和某智能农机公司,沉浸式体验现代农业的科技范儿。

10月31日,“海外高校教师看新疆”活动参访团在沙雅县的棉田了解采收情况。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冬梅摄
进入10月,沙雅县棉田迎来采收高峰,连片洁白的棉花如同翻滚的雪浪。实训基地旁的棉田里,两台国产六行自走式采棉机穿梭其间,一气呵成完成采摘、压缩、打包等工序,仅15分钟便“吐出”一个沉甸甸的棉包。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棉田,感觉非常有趣。我们意大利人特别喜欢棉质衣服,中国新疆棉花的品质确实名不虚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意大利籍教授娜塔莉摘下一朵棉花兴奋地说,要将棉花带回去分享给朋友,让大家感受新疆棉花的优良品质。
棉田之下,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滴灌细管,精准高效地为每一株棉株输送养分。沙雅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域,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为破解这一瓶颈,沙雅县以农业高效节水增收试点项目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节水体系建设,实现了水资源的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
“建设节水体系前,1000亩地灌溉需要80至100人。项目建成后,仅需1名泵工和5至7名田间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介绍,灌区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节余水资源可用于新增人工林种植和生态灌溉。
高效节水增收的背后,离不开一张全域覆盖的现代化节水网络:50万亩高标准滴灌农田精准为农作物“解渴”,530公里防渗渠锁住宝贵水资源,4435处计量设施确保每一滴水“有账可查”,4项水利信息化工程构筑起智慧水利“大脑”。
“新疆棉花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水平令人印象深刻,构建了高效节水的生产模式,大幅减少了人力投入,这非常棒。”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汉学家、翻译家蒲华杰饶有兴致地了解了高效节水灌溉的原理与实践应用。

10月31日,“海外高校教师看新疆”活动参访团来到沙雅某智能农机公司。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冬梅摄
随着南北疆棉花陆续进入采收期,智能农机公司也迎来售后服务忙碌期。参访团走进这家企业,实地探访智能农机领域的创新成果。
自2018年落地以来,该公司已成长为覆盖采棉机、播种机、残膜回收机等装备的“智造基地”,具备棉花全产业链机械设备生产能力。“三行自走式圆捆打包采棉机能抵500人手工采摘,六行机型可抵1500人,且价格比国外进口设备便宜许多。”公司综合部专职经理刘泉的介绍,让参访团成员纷纷赞叹。
此次参访让来自不同国家的高校教师们对新疆农业机械化发展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参访团成员表示,将把此次探访的所见所闻所感带回自己的国家,分享给更多人,让世界看见真实发展的新疆,希望能促进国际间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