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老人”长眠——追记治沙专家刘铭庭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如他深爱的红柳一般,这位将一生奉献给沙漠治理与新疆发展的科学家,在塔克拉玛干的风沙中扎根六十余载,用科学与坚守书写了“人进沙退”的绿色传奇。
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著名植物学家、治沙专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铭庭先生。2025年10月31日11时23分,刘铭庭先生因病在乌鲁木齐逝世,享年92岁。
1957年,刚从兰州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山西青年刘铭庭,提笔致信国家教育部门,字字铿锵:“我坚决要求组织把我分配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
此前在新疆实习时,塔里木河畔的荒漠与盐碱地深深触动了他。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奔赴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研究室(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从此与沙漠结下不解之缘。
1959年,刘铭庭参加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科学考察队,在一处沙丘上发现了一片特殊的红柳——枝条细硬,叶片针形。专业的敏感让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新种。后来,这种植物被命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此后的数十年间,他相继发现了莎车柽柳、塔里木柽柳等5个新种,成为中国柽柳家庭四分之一属种的发现人和定名人。
面对荒漠化挑战,刘铭庭潜心研究红柳育苗技术,通过反复试验,将红柳育种产苗量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扦插育苗亩产量达12万株,成果全球领先。

刘铭庭在察看红柳生长情况。图来自新疆图片库
1982年,新疆策勒县面临流沙围城、三度迁县的危机。刘铭庭和同事张鹤年临危受命,立下“军令状”:5年内治理流沙6万亩。他创新提出“洪水引种法”,借自然之力培育红柳成林。结果仅用3年,15万亩沙海泛绿,流沙后退数公里,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首次设立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授予刘铭庭的红柳造林技术。荣誉背后,他思考得更远:“治沙若不能与富民结合,绿色终难持久。”
也是在1995年,已退休的刘铭庭收到于田县政府的邀请,希望他指导种植名贵中药材大芸。他不顾儿女劝阻,带着妻子储惠芳与毕生积蓄来到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在沙堆中开辟试验地。住板房、喝涝坝水,老伴因劳累瘦了8公斤……最终,人工种植大芸试种成功。刘铭庭将专利技术免费传授给群众,让沙漠生金成为现实。
68年如一日,刘铭庭始终没有离开新疆。即便晚年,他仍骑着一辆旧摩托车,穿梭于南疆村落,手把手教农民种植技术。他坚持无偿推广技术,打印彩图悬挂宣讲,只为让更多人相信:沙漠可以生金。
他先后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项26项,被国际专家誉为“刘红柳”。2019年,他荣获“最美支边人物”“最美奋斗者”称号。然而,他最珍视的,是百姓口中的称呼“红柳老人”。
如今,和田地区大芸种植面积已达38万亩,让无数家庭增收致富。刘铭庭始终心系南疆,他常翻出旧照,目光久久停留在于田县的乡间小路,回忆如沙海般浩瀚而深情。
刘铭庭的一生,恰似一株红柳:不争春光、不慕繁华,扎根一方、默默奉献。只需一寸土、一瓢水,便能倔强生长,最终连片成荫,守护绿洲、福泽百姓。
正如新疆生地所发布的讣告中所说,刘铭庭先生的逝世,是新疆生地所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在荒漠植物研究、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领域的重大损失!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刘铭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