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心语|在吐鲁番“地下博物馆” 叩问千年教育智慧

2025年6月,吐鲁番市实验中学校长杨帆(左一)参与课后研讨活动。本人供图
杨 帆
近日,我走进被誉为“地下博物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感受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墓群中出土的《六屏式列圣鉴训图》上承载的千年儒家智慧,让我对教育的本质产生了新思考。
壁画用深红色的画笔分隔出6个屏框,每一幅都蕴含深刻哲思。左起第一幅“欹(qī)器”,是古代用于盛水盛酒的器皿,它的特点是空时斜,适中时正,满则覆。画中欹器的线条虽历经千年,却仍能让人清晰想象它注水时的平衡之态。教育的艺术,或许也是如此——过严或过宽的尺度都会失衡。作为教育者,我们需在规范与自由、传统与创新、求知与育人之间,找到“中正”的支点。我们要培养的,从来不是盛满知识却易倾覆的“容器”,而是能在不同境遇中守住品格的“人”。“欹器”的仿制品曾作为湘吐友谊的见证,由吐鲁番党政代表团赠予湖南省委。此刻再看,它更像一座连接两地情谊、贯通古今教育理念的“桥梁”。
中间一组壁画由四幅人物图构成,分别隐喻人生的四个阶段。“玉人”象征温润如玉的少年,此阶段教育的责任不是急于雕琢,而是以耐心和智慧呵护那份本真;“金人”代表缄口慎言的青年,教育在此阶段当懂得“沉默是金”——这并非压抑个性,而是引导学生在沉淀与思考中积蓄力量;“石人”喻指学有所成、勇于发声的中年,教育应鼓励他们经世致用,以所学贡献社会,这也提醒我们:教育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而是能力的有效释放和责任的主动担当;最后一幅人物图,有“木人”和“土人”两种说法,代表与世无争的老年,虽无明确标注,但这何尝不是教育应抵达的至高境界——培养能够超越功利、回归本真、内心丰盈的人。
最后一幅画有三样物品“生刍、素丝、扑满”,如三重诫令敲击在每个教育从业者的心头。“生刍”告诫我们,教育的取舍应基于道义而非利益;“素丝”隐喻育人如织锦,学校里每一个教育细节都关乎最终的办学品质;“扑满”则警示,若教育只剩功利性的知识输入,却无精神层面的价值输出,终将走向封闭与毁灭。
我伫立在壁画前,凝望这跨越千年的文明遗存,其中蕴含的中华育人智慧竟清晰如初。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我们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文明薪火的传递者。让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激活古老智慧的生命力:让“中正”之道回响在校园,让“人生四象”照亮学生成长之路,让“三诫”箴言筑牢教育的风骨——这或许是我们对先人最好的致敬。
我们将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用爱心浇灌、静待花开,让古代智慧穿越时光,在青春的土壤中助力当代栋梁成长;让千年前的育人哲思,在今天的校园里焕发新的生机,让更多生命绽放丰盈与挺拔的姿态。
(作者系湖南省援疆干部、吐鲁番市实验中学校长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瑞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