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说新疆丨喀什市人民广场毛泽东塑像
红色文物的背后凝结着伟大的革命精神,见证着难忘的峥嵘岁月。今天的《红色文物说新疆》要介绍的是《喀什市人民广场毛泽东塑像》。
在喀什市人民广场,伫立着一座银灰色的钢筋混凝土塑像——毛泽东主席塑像。毛主席塑像头戴军帽、身穿军大衣,向群众挥手致意,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瞻仰。喀什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工作人员迪丽达尔·阿不力孜:“这座雕像采用的是经典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动作,雕像整体高24米,其中底座高11.74米,毛主席立像高12.26米,寓意着毛主席的生日。1969年,这座雕像正式在喀什市人民广场落成,一直到今天,毛主席的雕像一直在这里见证着喀什的发展变迁。”
1949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四师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把五星红旗插到了喀什城头,那一天,喀什沸腾了。
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喀什人民用双手创造了崭新的生活。1952年初,新疆土改试点乡——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迎来了土改工作队,全乡82%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人均分得3亩多土地。许多贫困农民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
时任百年喀什馆讲解员阿迪拉·艾来提:“1949年新中国成立,喀什人民当家作主,1952年土地改革的冲锋号就从帕哈太克里乡吹响了。当时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集体烧毁,也标志着我们喀什的农民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在庆祝土地改革胜利大会上,帕哈太克里乡的维吾尔族农民给毛主席写了一封致敬信。这封信一共208行,字里行间充满了帕哈太克里乡农民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和土改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1952年8月30日,毛主席给帕哈太克里乡农民写了回信:“感谢你们今年三月在庆祝土地改革胜利时写给我的信。你们已经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中获得解放,希望你们在爱国丰产的口号之下,更加团结,努力生产,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消息传到帕哈太克里乡,全乡沸腾了,乡亲们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毛主席给帕哈太克里乡农民回信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出了帕哈太克里乡,传遍了天山南北,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深深刻在了新疆各族人民心中。
以帕哈太克里乡为起点,1952年9月起,全疆农区分期分批开展了土改运动。到1953年底,土改基本完成,打倒了千百年来压在各族人民头上的剥削阶级,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65万多户345万农民分得737万多亩土地和大量牲畜、农具,真正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67年,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喀什地区各族干部群众自发捐款,修建一尊毛泽东塑像。迪丽达尔·阿不力孜:“为了解决修建塑像的资金问题,当时,人人不甘落后,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慷慨解囊,情景非常感人。许多年轻干部、工人们也咬紧牙关,有的献出一个月粮票,有的拿出一个月的工资。学生也不甘落后,有捐一两元的,有捐三五元的,几乎人人都献出了一份真情。这在职工每月只有几十元工资的当时,实在难能可贵。”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雨,喀什市人民广场的毛主席塑像仍然巍然屹立,国旗在这里徐徐升起,重要集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节庆焰火在这里腾空,欢乐的人群在这里载歌载舞……喀什市人民广场毛泽东塑像见证着喀什的发展与繁荣、和谐与兴盛,成为在喀什和新疆人民心中一座不倒的丰碑!
统筹:岳子荷
指导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参考文献:《新疆抗日战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