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鲁木齐的夏夜,跟随刘亮程等人探讨城市生活本质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倩
夏夜的乌鲁木齐市南湖东路,空气中弥漫着烧烤与瓜果的香气。7月11日晚,在古娅·Goya Live Time,一场名为“人是生活的水手”的乌鲁木齐在地文化沙龙,为这座城市的夏夜注入了思想的力量。
没有高深的学术壁垒,没有刻板的报告流程,百余位参与者如同围坐在甲板上的水手,跟随3位与乌鲁木齐血脉相连的“领航员”——刘亮程、刘悦来、吴天一,开启了一场探讨城市生活本质的深度“航行”。
7月11日晚,在古娅·Goya Live Time,一场名为“人是生活的水手”的乌鲁木齐在地文化沙龙举行。刘亮程(左二)、刘悦来(左三)、吴天一(右一)开启一场关于探讨城市生活本质的深度“航行”。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倩摄
灯光柔和,学术酒吧氛围轻松。主持人鹤望的开场,精准锚定了3位嘉宾与这座城市的独特连接点。
刘亮程,以《一个人的村庄》震动文坛的新疆作协主席,曾是乡村少年,乌鲁木齐是他“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文学起锚地。
刘悦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通过“乌龟营造”等项目将社区共建理念带到了乌鲁木齐的街巷。
吴天一,年轻的“疆三代”,在小红书上用年轻人的笔触记录支边祖辈的家史,用“城市游牧风”的新锐标签为城市注入新鲜的观察视角。
“理解乌鲁木齐的人与生活”,是“启航”后的第一个话题。
乌鲁木齐,在刘亮程眼中曾是“一个巨大的驿站”,人们带着行李匆匆而过。如今,他看到了“停留”与“生根”,城市有了自己的体温和呼吸。“我特别喜欢乌鲁木齐的夏夜,小区门口热闹的烤肉摊让乌鲁木齐人的夜生活尤其丰富,就拿我来说,今天的我身上还带着昨天留下的烤肉味道。”他用轻松话语描绘着独特的城市气质。
刘悦来分享了他理解乌鲁木齐人生活的过程——深入社区,与居民一起“营造”。他提到在乌鲁木齐居住时,一位维吾尔族大叔将小区闲置的地块种上花草,与邻里一起美化家园,“土地成了共同的语言”。他强调,理解乌鲁木齐,必须感受其“多民族共融共生”背景下人与土地那份直接而深厚的情感联结。
面对何为“城市游牧风”的提问,吴天一则笑着解释:“祖辈支边,父辈建设,我们这代人在传统与现代间游走。乌鲁木齐城市的气质也是流动的,在这里生活,需要一点‘游牧’的适应力和融合力。”这个充满智慧的比喻,收获了现场掌声。
当谈到人与土地的关联,刘悦来认为乌鲁木齐这片土地塑造了人们开放包容、吃苦耐劳的性格;而一代代人的努力,又不断塑造着这片土地的面貌,赋予它新的活力,“社区花园里,当不同背景的居民一起为一株葡萄藤搭架子时,我看到了生活最本真的力量——合作与希望。”
作为读者,刘悦来向刘亮程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怎样的城市才更美好?刘亮程回应:“人们为什么向往村庄,因为在那里很容易就能建立起人与万物相连的关系,城市建设应向乡村学习,让城市能安放每个人的肉身与灵魂,让人有归属感,能诗意地栖居。”
吴天一则刻画了“疆三代”的群像:生于斯长于斯,对新疆有天然的亲近,但也渴望更广阔的天地。“我们的认同是混合的,既爱这里天地的辽阔和羊肉串,也爱刷小红书、追星。乌鲁木齐对我们来说,是家,是起点,也可能是归途。我们正在用新的方式,比如社交媒体,去记录、表达并重新发现这座城市的美好。”
两个半小时的“航行”在思想的激荡中显得短暂。主持人鹤望最后点题:“今晚我们探讨‘人是生活的水手’,在乌鲁木齐这片‘生活的海洋’上,每个人都在掌舵自己的人生航船。无论是像刘亮程用笔丈量灵魂的深度,刘悦来用设计优化生活的港湾,还是像吴天一这样的年轻一代用新视角探索未知的航路,都在诠释着主动驾驭生活才是‘水手’的真谛。”
沙龙结束,南湖东路的灯火依然明亮。这场关于乌鲁木齐生活灵魂的对话,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涟漪将在参与者心中持续荡漾。乌鲁木齐的故事,关于人、关于土地、关于融合与生长,还在继续书写,它的航程,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