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全国仅此一件!新疆出土的这件榫卯镇墓兽连牙齿都拆卸自如
红甲怒目,踏鬼擎天!眼前这尊身披红甲的“天王”,正是新疆博物馆镇馆之宝——全国唯一唐代彩绘天王踏鬼木俑,以三十余块精雕木构件榫卯相接。“天王”怒指苍天,铁足踏鬼;“小鬼”红帽龇牙,挣扎难脱。木块咬合间,盛唐雄风铮然作响。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这尊“天王”木俑,是麴氏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夫妇合葬墓中的镇墓兽。出土时色彩如新、朱砂未褪,天王怒目圆睁,栩栩如生。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摄
木俑身披唐代典型的明光甲,盘领护镜俱全,宛如长安武将,但袖口与裤腿却饰有西域纹样。明光甲(见《唐六典》十三甲之一)上的圆形护镜尤为醒目,是唐代武士形象的标志性特征。这说明中原的丧葬习俗传播到西域以后,不仅和本地文化交流融合,还融入本地人物形象特点,形成独特的本地特征文化。
木俑脚下的“小鬼”则用极简手法雕成。除墨线勾勒的五官和小红帽外,通体保留原木本色,与华丽的“天王”形成戏剧性对比。右脚榫头精准插入“小鬼”腹部的卯眼,力学与美学在此完美统一。
镇墓兽是古人“发明”出的陪葬冥器,国内还出土了歌舞俑、侍从俑、四神俑、武士俑等各种类型的镇墓兽,个人用于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这是古人“事死如事生”丧葬观的体现。从国内的考古发现情况来看,镇墓兽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的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张雄作为麴氏高昌的“左卫大将军”,其墓中出现唐风浓郁的俑像,不仅是中原文化在西域传承的重要物证,同时也反映了西域居民对中原政治文化的深度认同。
更为奇妙的是,这尊“天王踏鬼”木俑,采用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以榫卯连接四肢,除了天王的身体、脸部可以变动,甚至牙齿都能拆卸自如,这不仅象征守卫墓主的动态能力,还再现了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体现人们对死者的感情。据考证,在全国各地出土的上万件唐代天王俑中,这是唯一一件彩绘木雕榫卯天王踏鬼俑。其雕刻技法、造型用色、木工技艺,以及作为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的实证,均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木料会朽,色彩会褪,守护的誓言却刻进年轮”。如今,在新疆博物馆的展厅中央,这位西域天王依然威严矗立——他怒目圆睁,气势凛然,而脚下小鬼腹部的榫卯结构历经千年仍紧密咬合,宛若当年。这严丝合缝的,不仅是精妙的木工技艺,更是中原与西域早已水乳交融的历史血脉。
监制:丁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王荣
制图:李娜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