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万里行·征途丨感受互助院里的幸福生活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逯风暴
156名老人把吉木萨尔县二工镇农村互助幸福院(以下简称“互助院”)当成自己的家。因为这里满是温馨与祥和,老人们没有了孤独与落寞。
7月3日,“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来到二工镇互助院,见证了农村老人享受老有所养的幸福生活。
“快到家里坐,吃根我种的黄瓜。”黄国珍今年84岁,眼睛不花,说话利索,因为长年种地,背有些弯。她把自己在互助院居住的一室一厅一卫的房间称为“家”,在这个家,她已经生活了4年多。
黄国珍老伴去世早,自己一个人生活,儿女们忙着各自的事业,没法天天陪伴她,“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看电视时间长了也觉得无聊。”
近年来,农村留守、空巢、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一部分老人具备自理能力,但因患基础病、慢性病或年龄大等原因,独居风险较高,如何解决这些老人的养老问题?
吉木萨尔县创新探索互助养老模式,从2014年开始建设互助院。在福建省厦门市援疆资金支持下,目前全县已建设13座互助院,覆盖了32个行政村,床位超过1100张,解决了580多户900多名农村留守、空巢、孤寡老人低成本养老问题。
在互助院,60岁以上、生活能自理的空巢、孤寡等老人可优先申请入住一间30—40平方米的房间,只需自带家具,并负担水电暖费用和自己的日常开支。“一年下来,水电暖费用1000元出头,负担不重。”黄国珍说。
互助院里,老人们互相关爱,日子过得很是舒心。
黄国珍记得,2021年冬天,她的心脏病犯了,吃了速效救心丸,没用。来串门的老姐妹们发现黄国珍坐在沙发上不动弹,有的通知家属、有的联系院长、有的拨打急救电话……
黄国珍也经常帮助别人。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周围的邻居起床了没。“有时候有的人因感冒生病不想出来了,或者有其他别的事,我就做点饭端过去。”她说。搬到互助院后,大家互相陪伴,互相帮助,原来从没见过面的老人也成了要好的朋友,大家的精神越来越好。
快到中午了,黄国珍准备到菜地里摘几个茄子吃。“那是我的菜地,种的菜都吃不完。”她指着窗外一块地说。
“老人们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到了互助院也闲不住。于是,互助院划出地方,给每户分了50平方米的菜地。”二工镇互助院院长李建亮介绍。
盛夏时节,菜地里绿油油的,茄子、黄瓜、西红柿、小白菜等已经成熟。老人们把菜摘下来,淘洗一番就能下锅。
菜地旁是一排桌椅,77岁的赵春华和几名老伙计围坐在一起。他做了一个小手术刚出院,大家都着急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得知身体无碍,老伙计们才放下心来。
“下午一起看电影吧。”赵春华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于是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起来要看什么片子。
为更好满足老人们的需求,吉木萨尔县的互助院不断升级软硬件设施。目前,所有的互助院都按照小户型、大集中、设菜地、全封闭模式,配套建设了影音室、图书室、棋牌室、排练室、康复室等。
“看看电影、打打牌,大家在一起非常开心。”赵春华说。
中午时分,饭菜香飘满了互助院,“进来吃饭,我做的是拉条子”“刚出锅的大盘鸡,可香了”……一路上,吃饭的邀请一个接一个。
集中居住、互助养老是解决农村分散居住、独居老人养老问题的成功探索,吉木萨尔县因地制宜,通过建设互助院,化解了农村群众养老需求与城乡养老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满足了老人离家不离村,继续感受家庭亲情、乡情等多重需要。老人们在互助院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他们不再孤单、无助,晚年生活充满了阳光和欢乐。
目前,吉木萨尔县正在建设一座新的互助院,互助养老的幸福模式向涟漪一样继续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