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丨新疆于我,是生命里最浓墨重彩的画卷
【我的新疆故事①】
韩子勇
虽离疆十余年,我骨子里仍是个地道的新疆人。梦中所见,仍是天山积雪映照的故土,生命还是它磨洗过的模样。如今塔什库尔干的石头城游人如织,伊宁六星街飘着咖啡香与冬不拉琴声,北庭故城、龟兹文化、尼雅遗址……历史与当代在文旅盛宴中交响。
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时刻,向时光深处张望,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
新疆于我,是生命里最浓墨重彩的画卷。在这片占祖国六分之一疆域的土地上生活了半个世纪,草原、雪山、沙漠、盆地、湖泊、峡谷,乃至古城遗址、歌舞艺术、民族风物早已沁入血脉。每当闭目凝思,眼前总浮现出横亘东西的天山——这座自然馈赠的巨型书案上,各民族围坐共读,绿洲的软垫托起千年的智慧,天池与赛里木湖的茶盏永远温热。这不是想象,而是深植于心灵的记忆。
新疆太大、太多样了,需要细察、远眺、抚摸、拥抱。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如同亘古的伟大建筑,在宏阔的土地上逶迤起伏。终年积雪的山脉垂着冰蓝的眼帘,无论身处塔克拉玛干的流沙中还是伊犁河谷的薰风里,总有一线连绵不绝的山脊在寂静中延伸而去。那股喷薄而出的浑莽气息,裹挟着天池蒸腾的云雾与赛里木湖的湛蓝,苍茫辽阔到让人摄魄。
正是这片土地的广袤与包容,孕育出璀璨的文化基因:一座座沧桑古城、大漠烽燧,一张张杂驳古奥的简牍文书,一部部口传心授的民族史诗,一首首乐舞歌诗、舞动的肢体、欢乐的节日,见证了交往交流交融、以中为轴、向内凝聚的历史。
以木卡姆为例。木卡姆与汉唐大曲有直接的渊源,十二木卡姆每套的“穹乃额曼”即大曲之意,当中原大曲演变为戏曲时,新疆木卡姆仍保留着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生态形式,堪称汉唐遗韵的活化石。
这颗中华音乐瑰宝,曾因历史变迁濒临断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偌大新疆竟无通晓记谱的专家,刀郎艺人在胡杨林深处孤独吟唱。新中国诞生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在百废待兴之际投入人力物力,系统性开展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以万桐书为代表的学者跋涉戈壁绿洲,与各族艺人共同完成十二木卡姆的录音记谱,使其重新响彻天山南北。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新疆不胜枚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新疆没有专业艺术机构,民间艺人栖身社会底层,以口传心授维系技艺火种。而今,县县设有文化艺术团体,《玛纳斯》《江格尔》等史诗登上现代舞台,民族乐器、桑皮纸、地毯织造等技艺重焕生机,“歌舞之乡”的美誉已熔铸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首届天山文学奖的颁发,如同棱镜折射出多民族作家的精神光谱:二十部获奖作品既有游牧史诗的雄浑,也有绿洲田园的细腻;既存古城遗址的苍凉,更见现代都市的斑斓。这种文学气象恰似吐鲁番的坎儿井水系——当清泉从地下廊道涌向葡萄沟时,维吾尔族的歌谣、哈萨克族的谚语、锡伯族的叙事诗……都沿着两千年前的暗渠脉络潺潺交汇,最终在中华文化的绿洲里酿出共通的甘甜。
站在新时代的经纬线上瞻望,新疆的潜力正如塔里木河的碧波,远未到边到底。当我们以纵贯古今的深情触摸历史,用横跨寰宇的视野拥抱未来,这片热土必将谱写更壮美的文明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