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者丨从北京到新疆 苑老师的课堂“风光”无限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西娅
在新疆理工学院的课堂上,总能看到一位头发灰白却精神矍铄的老师,他就是63岁的苑中显教授。
“同学们,太阳辐射来到地球表面后,大部分没被留住,86%的太阳能到达地面后又返回了太空,而剩下的一部分,变成了风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讲起《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这门课,苑教授总是充满激情,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4月14日,苑中显教授正在为学生上课。阿力玛斯·阿不力肯木摄
课堂上,学生们认真聆听,碰到疑惑的地方不时举手提问。“苑老师讲课特别有意思,那些复杂的专业知识,他结合身边的例子一讲,我们立即就懂了!”学生们毫不掩饰对苑中显的喜爱。
苑中显来自北京工业大学,有着25年的从教经验,不仅是《传热学》《太阳能及其利用技术》等课程的资深教师,还参与并主持过多项国家及地方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开展了太阳能吸附制冷、高效换热器等课题研究。2023年,新一批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启动,新疆理工学院作为第四批试点高校,迎来了众多像苑中显这样的银龄力量,退休的他成为该校能源化工工程学院的一名专业课教师。
当时,新疆理工学院的能源服务工程专业开设不久,专业师资匮乏。苑中显的到来如同雪中送炭,他不仅为学生们教授学科前沿知识,还肩负起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从教案设计,到课堂上的教学技巧,再到科研项目申报和论文的撰写,他都手把手地指导。在他的悉心帮带下,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其中,青年教师张世鹏带领的学生团队在自治区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中斩获银奖。
如何把《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课程讲得学生喜欢听、听得懂、学得透?除了普通高校通用教材外,苑中显结合新疆地理特点、能源分布和产业集群发展等情况,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编写了一本100余页的讲义。“这本讲义是为在新疆学习的学生量身定做的,更实用、接地气。”苑中显翻开讲义其中一个章节说,“比如这节课内容就涉及新疆的太阳能资源,我专门做了图示,表明东疆、南疆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尤其围绕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太阳能年曝晒值高达2000kWh/㎡(太阳能总辐照量),开发潜力极大,从侧面说也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新疆能源产业发展的信心。”
苑中显教授结合新疆实际情况,编写的“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课程讲义。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西娅摄
一节大课有90分钟,课间休息时他也都和学生们在一起,聊聊爱好、拉拉家常,为的是更好地了解、帮助学生。遇到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他还会在课后单独辅导。在他看来,在新疆教学,肩负的责任更重,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在学生“拔节孕穗期”当好他们的指路明灯,培养爱国爱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对于能源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叶尔登加甫·才英格丽而言,这位从北京来的教授不仅知识渊博,还和蔼可亲。“我的名字很长,不好记,没想到第一堂课后不久在校园里遇到苑老师,他准确地喊出了我的名字,这让我既意外又开心,学习的动力更足了。”叶尔登加甫·才英格丽说。
近两年,聚焦学校新能源与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苑中显提出自己在新能源领域独到的见解,从实验室的建设方向规划,到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都亲力亲为。
2024年9月,一年支教期满,苑中显舍不得孩子们,选择继续留在新疆,留在他热爱的讲台上。今年初,新疆理工学院转设近6年后,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这让苑中显在内的70多名银龄教师激动不已。
“教育是一生的事业,我希望将毕生所学,传授给更多的学生,也期待见证这所边疆学校更多辉煌时刻。”苑中显由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