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沙而来的新疆海鲜
没有海浪拍岸,也没有渔船出港,新疆却凭借广阔的天然水域及丰富的渔业资源,通过水产养殖业数字化、绿色化的迅速发展,以“沙漠海鲜”之名出圈。
● 拍热扎提·阿不都 / 文
当晨光穿透天山雪峰,乌什县奥特贝希乡色日克阿热勒村冷水鱼养殖基地,真空锁鲜包装的冰鲜三文鱼,“坐”上飞机,12个小时后,便“跃”向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县英艾日克乡托勒干吉村水产养殖基地的螃蟹、罗氏沼虾、小龙虾、黑鱼、甲鱼等十余种水产品,正源源不断“游”向全国市场……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部,素有“离海洋最远的地方”之称。没有海浪拍岸,也没有渔船出港,新疆却凭借广阔的天然水域及丰富的渔业资源,通过水产养殖业数字化、绿色化的迅速发展,以“沙漠海鲜”之名出圈。
和田县英艾日克乡托勒干吉村水产养殖基地。汤永/摄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水产品产量达19.65万吨,同比增长6.8%,南美白对虾、石斑鱼、澳洲龙虾、高白鲑等海鲜“新贵”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需求,还“游”向京津冀、粤港澳城市群的生鲜市场,甚至跨越国界登陆新加坡等国际市场。
“虾兵蟹将”在沙漠边缘安了家
在电影《哪吒2》中,天元鼎里被烤熟的蟹钳、章鱼、鱼翅让吃货们隔着屏幕都闻到了香味。如今,从螃蟹、小龙虾到珍珠贝苗,越来越多“虾兵蟹将”在沙漠边缘安了家。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县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为探索适合本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和田县立足资源禀赋,将目光投向沙漠水产养殖,成功引进水产养殖企业,已逐步形成螃蟹、南美白对虾、鲈鱼等为主的多元水产养殖模式,也为水产养殖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去年11月,我们投放了6万尾银鳕鱼、鲈鱼、黑鱼、黄河鲶鱼、胭脂鱼及锦鲤等淡水鱼苗,再过一个月就能上市了。届时年产量有望达到280吨,产值突破5000万元。”在英艾日克乡恰木古鲁克村的和田域见疆来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樊明看着养殖池中畅游的鱼儿说。
公司采用室内人工养殖水产模式,建成56座现代化养殖池,并通过恒温、恒湿、恒氧的稳定生长环境,确保鱼类健康生长。樊明介绍,公司从成都引进了耐受力较强、生长周期适中的珍稀特色水产品,并采取优化养殖密度、加强水质管理、提供适宜的饲料等特殊培育措施,提升水产品品质与生长速度。
曾经贫瘠荒凉的沙漠,如今因水产养殖而变得生机勃勃。麦盖提县引入叶尔羌河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成澳洲龙虾养殖基地,单只龙虾重130克;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且末县时时鲜水产有限公司海鲜养殖基地,200万颗珍珠贝苗试养成功;阿图什市的克州湛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生态智能恒温循环养殖基地里,养着石斑鱼、大虾、生蚝等6种水产品……
沙漠养海鲜底气何来
作为中国离海洋最远的内陆省份,印象中怀抱沙漠和戈壁滩的新疆,在沙漠养海鲜底气何来?
走进乌什县峻鼎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冷水鱼养殖基地,一群群三文鱼在宽敞的养殖池里欢快地游着。
三文鱼营养价值高、市场空间大、养殖效益好,但三文鱼养殖对水温水质要求也高,适宜温度不能超过18摄氏度。养殖基地毗邻托什干河,泉眼密布、水质干净且水温较低,适宜冷水鱼的生长繁殖和规模化养殖。
“企业看准这一天然优势,于2018年落户乌什县并试养三文鱼、鲟鱼等冷水鱼。”公司负责人施泽鹏介绍,养殖基地有70个条形养殖池,占地70亩,目前养殖三文鱼苗30万尾,鲟鱼苗40万尾,预计年底产出三文鱼260至300吨、鲟鱼150吨左右,年产值超2000万元。目前,养殖基地的鲟鱼主要销往南疆市场,三文鱼主要销往上海、广州、重庆、连云港等城市。
除丰富的水资源、含微量元素的盐碱水水质外,现代化养殖池、循环水养殖系统、“人放天养”养殖模式等先进养殖技术,不仅让沙漠螃蟹“出圈”,也让澳洲龙虾、珍珠蚌等各类新疆海鲜成为全国人民餐桌上的新宠。
3月底,气温渐暖,麦盖提县巴扎结米镇亚胡木丹村澳洲淡水龙虾试验养殖基地池塘,在阳光照耀下微波荡漾。
紧靠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县,是全国唯一一个嵌入沙漠的县,因拥有小型塘坝和湿地,水资源丰富。2020年底,在日照市对口支援麦盖提县工作指挥部支持下,澳洲淡水龙虾试验养殖项目落户亚胡木丹村。“去年,我们投放了50余万尾龙虾苗,通过严格把控水质,控制好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小虾苗长成高品质的澳洲淡水龙虾,产量达到了30吨,总产值780万元。”养殖基地负责人吴志友介绍。
水产养殖助农增收
艾力·萨吾提是乌什县峻鼎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员工,在公司工作已经两年了。“这份工作离家很近,收入也稳定,每个月能挣5000元。”艾力非常满意如今的工作。在该公司,像艾力一样稳定就业的员工不在少数。
施泽鹏介绍,今年公司计划再建两个渔场,届时三文鱼年产量将达600吨左右,鲟鱼年产量达200吨左右,带动50人实现稳定就业,200人实现灵活就业。
产业是民生之本,富民之基,致富之源。如今,水产养殖成为新疆渔业主产区的富民产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增收渠道和就业机会,更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和田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不断探索水产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新模式,重点在新品种引进、改善设施方面下功夫,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当地更多群众稳定增收。目前,和田县共有8个乡镇从事水产养殖,总面积3800余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起“海洋牧场”。
位于昆仑山脚下的和田县朗如乡亚普恰力克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纯净的冷水资源,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已成功培育出三文鱼、鲟鱼等品种并实现规模化养殖。
“去年4月,我们投放了100公斤鲟鱼、三文鱼鱼苗,村集体增收3万元。”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局驻村工作队队员王宇说,“目前,第二批三文鱼、鲟鱼鱼苗已投放200尾。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扩大养殖规模,让更多村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共享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