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焚烧发电 “吞”进垃圾“吐”出电能
【“两山”理念的新疆实践】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通讯员 梁宏涛
远远望去,昌吉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厂区建筑风格极具现代感。在呈现几何线条的外立面上,“让环境生活更美好”的宣传语格外醒目。在这里,生活垃圾被重新定义,以资源的身份在烟火中实现了能量转化。
“日均焚烧处理生活垃圾约600吨,年发电量超84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3.2万吨,发电量可满足约10万户普通家庭1年的用电需求。”4月11日,负责这座发电厂运行的城发环保能源(昌吉)有限公司生产部主任赵红江说。
这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总投资3.7亿元,于2023年11月建成投运。由此,昌吉市生活垃圾实现了100%焚烧发电,也让昌吉市彻底告别了生活垃圾处理的“填埋时代”。
在厂区的智能化卸料平台上,一辆辆全密闭的垃圾运输车通过空中栈桥有序驶入。当闸门开启,30米深的巨型垃圾贮仓如同一个巨大的胃,将满载而来的城市生活垃圾尽数“吞入”。透过双层防爆玻璃,层层堆积的垃圾悄然发酵,酝酿着接下来的能量转化。
“这些生活垃圾需要经过5天至7天的深度发酵,等到热值达到最佳状态时,才能进入能量转化环节。”赵红江介绍。
距地面23米高的垃圾抓斗控制室,操作员白红英正全神贯注操控着巨型抓斗。随着抓斗精准开启,约6吨发酵过的垃圾被投入炉温超过850摄氏度的焚烧炉内。监控画面里,跃动的橘红色火焰,正将生活垃圾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化为绿色电能。
“这一抓斗垃圾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户普通家庭2年的用电量。”白红英说,抓斗一次的抓取量最高可达6吨,产生的绿色电能大约2520千瓦时,按每户家庭平均每月用电100千瓦时计算,这些电能足够1户家庭用2年。
“我们这个发电项目,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炉排炉工艺,相较于同等规模的传统工艺发电项目,单炉垃圾日处理量提升1倍以上,占地面积减少三分之一,垃圾燃烧也更加充分。”赵红江说。
在发电厂的“大脑”——中央集控室里,中控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垃圾焚烧处理各环节的数据。
“垃圾给料、焚烧、发电,这些生产环节都已实现自动化管理。”赵红江说。
行走在厂区,目之所及处处干净整洁,即使是在垃圾贮仓旁,也没有异味,与脏乱不堪的传统垃圾处理场有着天壤之别。
“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的关键一环,是做好环保。”赵红江说。
昌吉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配置了国际先进的烟气净化系统,垃圾贮存采用密闭式设计,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气体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废气排放完全达到国家标准。生产中产生的飞灰采用螯合剂螯合稳定固化处理。垃圾发酵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实现回收再利用。此外,垃圾燃烧产生的灰渣,也通过下游企业实现了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真正达到了“吃干榨尽”。
“吞”进去的是垃圾,“吐”出来的是电能。吞吐之间,昌吉市的生活垃圾华丽变身,就此实现能量转化,化作了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