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丨根在中原 花开天山——新疆豫剧的多元融合之美
豫剧传入新疆后,受新疆的风俗、人情、语言、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音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得到了广大新疆民众的喜爱与认同,形成了具有多元性特征的新疆豫剧。
● 张熙媄 / 文
豫剧,这一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戏曲剧种,已在新疆大地深深扎根,绽放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202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申报的传统戏剧“豫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它是新疆多元文化交融的璀璨结晶和生动见证。
现代豫剧《大漠胡杨》剧照。陈鹏/摄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豫剧已风靡河南。而豫剧与新疆的缘分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4年,一个从河南来的小型曲剧团,在奇台、安集海、芳草湖等地演出时,穿插表演豫剧小戏,豫剧自此传入新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3月,专业豫剧团体在新疆首次登台,豫剧大师常香玉亲率豫剧团慰问驻疆人民解放军部队,分别在北疆和南疆演出,受到军民的热烈欢迎,为豫剧赢得了观众,扩大了影响。随着参加边疆建设的大批河南籍支边青年对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1959年,河南省民政厅所属豫剧团响应党的号召,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垦戍边序列,组成新疆第一个专业豫剧表演团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随后,各地豫剧团也纷纷建立起来,石河子豫剧团、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豫剧团等多个豫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新疆的豫剧团数量逐渐增多。
这些专业豫剧团不仅常演观众喜爱的传统剧目,同时也十分注重对本土故事的挖掘创新,编排了《英武香妃》《草原情》等一大批反映民族团结的剧目,以及《天山人家》《大漠胡杨》《戈壁母亲》等军垦题材豫剧,集中反映了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等团体在创作现代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批如《天雪》《天山人家》《戈壁母亲》《枣儿红了的时候》等新疆原创豫剧现代剧目在舞台上脱颖而出、大放异彩,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和业内专家的认可。大型现代豫剧《天山人家》获第十四届“文华奖”剧目奖,大型现代豫剧《戈壁母亲》获得第八届黄河戏剧节金奖,大型现代豫剧《大漠胡杨》《戈壁母亲》先后获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豫剧《枣儿红了的时候》获第九届黄河戏剧节最佳剧目奖,这些佳作对新疆豫剧的推广和新疆优秀剧目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疆的豫剧与其他民族艺术既长期共存,又相互促进发展。新疆的豫剧除保留了豫剧的独特艺术风格外,在音乐、表演剧目创作方面还形成了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独特韵味和个性特征。
豫剧属梆子腔系,豫剧传入新疆后,受新疆的风俗、人情、语言、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音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和发展。尤其在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兴起之后,许多剧目表现的是各族人民在新疆共同的劳动生活,这促进了豫剧在新疆的改革与发展。音乐唱腔方面融入了新疆曲子、花儿、十二木卡姆、军垦音乐等音乐元素,使豫剧在新疆焕发了新的光彩。即便是传统的唱腔,也因新剧目中唱词结构的变化、内容表现的要求等有了许多创新;在表演中吸收了少数民族生活、劳动动作,加入了抖肩、扭脖子、翻手腕等动作;在剧目创作上立足本土,注重挖掘本土的故事素材来创作豫剧作品,更加贴近现实,形成了多民族群众共创共演的新疆地方特色,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得到了新疆民众的喜爱与认同,形成了具有多元性特征的新疆豫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秉承豫剧不仅要唱好更要传承好的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演员。
从第一代跟随童声豫剧团进疆的张玫英、车振昌等人,到第二代在演艺和创编方面展现实力的齐云贵、唐秀荣等人,再到第三代结合新疆特色创编大型豫剧的徐爱华、李瑞君等人,以及第四代的张培培、杨广高等青年演员,他们为豫剧在新疆的传承与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张培培先后获得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并入选了2021年度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成为新疆豫剧传承的中坚力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积极创新豫剧表演形式,将现代歌舞与传统戏曲相结合,在时代发展中赢得了更多年轻人的青睐。
豫剧团面向基层,广泛开展送戏下乡、送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让豫剧深入田间地头、边境团场,每年开展近百场惠民演出,培育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为了展示豫剧的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还利用新媒体开展经典折子戏线上展演月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推出经典豫剧作品,让更多人更便利地感受到豫剧的魅力。
在2023年“重走香玉路——纪念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先生百年诞辰”活动中,常香玉大师的亲传弟子、戏曲教育家孙玉菊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为徒弟袁昉的专场演出把场助阵,为新疆青年戏曲人才传道授业,在唱腔、表情、动作等细节方面言传身教、严格把关,确保豫剧作品高质量呈现。师徒二人携手,以一台精彩的常派折子戏专场演出,向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大师致敬。
得益于国家的重视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豫剧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疆这片热土上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为豫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社会各界的辛勤付出与大力支持,让豫剧的艺术魅力得以广泛传播。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豫剧能够在新疆继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单位:新疆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