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人民 不负人民
——记守卫千年古道的尖兵排依克边境派出所(下)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娜
瓦罕走廊中国段入口处,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达布达尔乡阿特加依里村,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北邻塔吉克斯坦、西邻阿富汗、南邻巴基斯坦,人们形容它“雄鸡一鸣传四境”。
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排依克边境派出所驻守在阿特加依里村,辖区面积2500多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97.4公里,民警和村民鱼水情深,共同守护千年古道瓦罕走廊,留下许多佳话。
“把儿子送去当了护边员,和民警一起保家卫国”
4月9日中午,阿特加依里村村民恰勒巴依·阿热克巴走进牛棚查看待产牦牛情况,没想到小牛已经出生了,浑身湿漉漉地躺在母牛旁边。他赶忙拿起手机拨通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马那斯·依力亚斯的电话,高兴地说:“生了,生了。”
很快,马那斯就和同事赶了过来。前一天,马那斯到恰勒巴依家走访,得知有几头牦牛即将产犊,就帮忙在牛棚打扫出一块干燥、温暖的地,将母牛转移过去待产,临走时再三叮嘱:“有啥情况随时打电话。”
看到母牛顺利产犊,马那斯和同事轻手轻脚走到恰勒巴依身旁,小声交流:“叔,牦牛的状态好着呢吧?”“好着呢,好着呢。”
接着,三人忙活起来,给牛圈消毒、给母牛喂热水、给小牛保暖……干完活,太阳也快下山了。恰勒巴依非常感动,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又从本子壳套里抽出两张黑白照片,陷入对往事的回忆:“去年6月,我在山里放牧,民警进山来看我,送了砖茶,拍了合影,这是我和马那斯,这是我和小翟。”
两张照片已经有些模糊,边角卷曲,背面写着民警的名字和手机号码。“当时和责任区所有牧民都合影了,方便他们有事的时候找我们,由于单位没有相片纸,就用A4纸打印了送给大家。”马那斯说。
“我65岁了,当过10来年村支书,和派出所好几茬民警都熟悉,他们给群众做的好事数不清。”恰勒巴依说,有的民警为了保护牧民牲畜,和野生猛禽斗智斗勇;有的民警为了救助被困老乡,在深山中徒步三天三夜;有的民警为了给老乡送药,翻山越岭冻伤了手脚……
“这儿海拔高缺氧,连棵树都难种活,没有好吃的、好玩的,民警们远离父母家乡,来这里保护我们,有危险时第一个冲上去。”恰勒巴依用手抹掉眼角的泪,“我不知道咋样报答他们,就把儿子送去当了护边员,和民警一起保家卫国。”
点滴小事,积累起群众对民警的认可与信赖。在阿特加依里村,家家户户都有人当护边员,义务守边护边,甚至有很多人家是几代人接力守边护边,“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在边境线上形成共识,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村民的这份传承得到各界广泛点赞,国家给护边员发了工资补贴,帮助他们守边但不“守穷”。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常态化关爱护边员,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升护边员队伍协助守边护边的能力。
“守护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牛羊,不害怕”
“山谷中地形复杂,有多条通外山口要道,一直以来,我们在护边员、民兵、牧民等力量协助下,共同守护边境安全稳定。”4月10日,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所长彭明有指着沙盘上数不清的沟沟壑壑说。
30年前,护边员巴依克·罕加尔放牧时发现3名可疑人员,他觉察到异样,将3人请到毡房稳住,又找个理由跑到5公里外的“手摇电话”处报警,协助戍边民警依法挫败一起非法越境事件。
2018年,彭明有调任到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听说这段往事后,登门拜访了巴依克,并问他当时害怕吗?巴依克坚定地说:“有你们保护,我们才敢在山里放牧。守护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牛羊,不害怕!”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推动群防群治,民警当尖刀挺在前,依靠群众求胜利,警民拧成一股绳,牢牢守护祖国边疆平安,辖区连续12年未发生涉边案事件。
民警阿不力米提·阿吾提曾因工作需要,调离排依克边境派出所9年,2023年他又申请回来,因为实在割舍不下辖区群众。“以前交通不发达,民警巡边只能徒步,进一次山得十几天,晚上就借住在牧民毡房里。离开后,好多老乡经常给我打电话发短信,讲村里的变化。”阿不力米提说。
重回老单位,阿不力米提发现,派出所的群众工作更加细致了。瓦罕走廊分布着多个夏牧场,每年夏季,附近3个乡镇的500多名牧民赶着数千头牲畜转场,牲畜容易越界、走失、混淆。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推出“一场一档、一地一册、一沟一图”机制,挨家挨户为牛羊建档案,组织精干警力随牧民进驻边境,开展法律法规宣传,防止误越边境,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还经常把派出所的护院犬借给牧民,协助转场。
“牧场买东西不方便,民警就利用巡逻的机会,带生活必需品给我们,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牧民巴热克·加沙来提说。
“做群众工作,每个民警都有自己的小窍门。”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教导员陈俊飞如数家珍,穆拉提·图尔荪常和老人唠家常,取得家庭德高望重者信任;翟明会心思细腻,每次走访都会带些零食,逢年过节自掏腰包给孩子们发红包;胡乃邦经常进山给牧民量血压、测血糖……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的好,连幼儿园小朋友都记在心里。阿特加依里村幼儿园大班学生扎菲娜·艾希曼拜提骄傲地说:“警察叔叔每天保护我们,经常来幼儿园陪我们做游戏,给我们读书、讲知识,有他们真好!”
“游客的赞誉肯定,让我们刻在骨子里的奋斗基因沸腾了”
4月15日晚,身处河南的青年小祁(化名)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动态,展示自己学习汽修的成绩。几千公里外,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阿塔巴依·尼亚孜胡加看到后,开心地笑了。
2023年6月,小祁到瓦罕走廊一带旅游,在翻越一座山坡时不慎摔落,躺在河道上无法动弹,又被上游突发的融雪洪水困住,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拨打报警电话后,他又冷又疼,昏了过去。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火速派出警力找到小祁,几名民警腰间绑着安全绳,奋不顾身跳进水中向他靠近,但努力了几次都被水浪逼退回去。阿塔巴依在叶尔羌河畔长大,水性好,他抓住横跨河两岸的绳索,在同事协助下一点点前进,河水冰冷刺骨,他咬着牙艰难地走到小祁身旁。
获救后,小祁多次给阿塔巴依发微信表达感谢:“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辈子不会忘记。”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周边分布着多处遗址。“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纪念碑、年代未知的烽火台遗址、民国时期的戍边老营房、当代戍边人留下的戍边石等,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想到瓦罕走廊一睹风采。
为守护游客平安,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加强对景点、打卡点的巡查巡逻。由于瓦罕走廊是边境特别控制区,无法对外开放,为了不让游客失望而归,派出所将废弃的第三代营房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向游客免费开放。
红色教育基地里,陈列着历代戍边民警使用过的卡车、装备、生活用品等,还原了老一辈戍边人驻守瓦罕走廊的工作生活场景,还有民警做讲解员分享戍边的感人故事。为增加游客体验感,派出所还自主设计印制巡边主题明信片,盖上“心系边关,遇上瓦罕”纪念戳,作为纪念品发放给游客。
“我们原本只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戍边历史、支持戍边事业,没想到游客反响很好,红色教育基地意外在网上走红。”彭明有说,很多游客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推荐红色教育基地,塔什库尔干各党政机关、友邻部门,以及很多曾在高原戍边服役的老兵纷纷来到这里参观学习。
如今,红色教育基地留言墙上密密麻麻地贴着游客的寄语便签。“历史、地理、政治教科书上的文字变成了现实在眼前展开,这可能就是教育的意义,心怀崇敬,向戍边人敬礼”“守护边疆,无上光荣,向边疆勇士致敬”“生在中国我很幸福,祝福伟大祖国”……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丁吉祥多次担任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给游客讲述前辈们的戍边故事。“游客的赞誉肯定,让我们刻在骨子里的奋斗基因沸腾了,我们一定不负人民,守好祖国的每一寸疆土。”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