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深夜,唐代西域军镇遗址三维建模“新鲜出炉”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
4月16日,晨雾还未完全消散。从库车市驱车出发,经县道、乡道、机耕道,辗转来到新和县境内通古斯巴西城址,阿克苏地区文物普查队队员们的一天从“赶路”开始。队员到达时,通古斯巴西城址的夯土城墙已在天际线上显露出雄伟的轮廓,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副院长艾斯克尔·阿巴斯和队员们望着城墙上被岁月侵蚀的马面轮廓,呼吸间仿佛触碰到历史的尘埃。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员走进通古斯巴西城址。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摄
无人机起飞,观察城址城墙的大体走向,RTK(实时动态测量仪)沿着城墙、马面打点精确测量。在当天的测量中,普查队员发现城址东西长为203米。“第三次文物普查时东西城墙长度为250米。科技让普查更精准,文物的家底更清晰。”艾斯克尔介绍,通古斯巴西城址的始建年代应在距今1700年左右的西晋时期。在唐代,通古斯巴西城址是安西大都护府下辖重镇。
当天,普查队员的目标是从位置、地形、四至边界等角度,全面记录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2024年5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转入实地调查阶段以来,阿克苏地区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散落在阿克苏地区各地的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持续更新。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副院长艾斯克尔·阿巴斯介绍通古斯巴西城址。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摄
“你们看,这些陶片就是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用具的残片。”普查队员魏晓媛将一支笔放在陶片旁边作为参照物,用相机拍摄下陶片影像。
参加过两次文物普查工作的艾斯克尔话虽不多,谈起文物来却头头是道。他说,这趟“外业”的基本任务就是记录测量数据、拍摄相关细节,记录城址的现时状态,为城址的保护,以及后续“内业”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所谓“外业”“内业”,是“四普”队员的惯用术语,“外业”需要现场勘查、获取原始数据,内业则侧重资料整理与数据处理。“白天跑田野、晚上填数据”,对四普队员来说是家常便饭。跋山涉水找遗址,夜晚点灯整资料、填表格、作登记,虽然只有4个人,但每个人都是“多面手”。
普查队员沿着城址精确测量城墙的长度,垛墙、角楼、马面的高度。魏晓媛一边用相机拍下城址的细节部分,拍摄完还要在工作本上记录下拍摄时间、位置等信息,“记录就是为了后续录入城址信息。”利用“新鲜出炉”的数据,阿克苏地区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加码”,为重点不可移动文物三维建模。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副院长艾斯克尔·阿巴斯介绍通古斯巴西城址。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摄
相比以往,在“高科技”助力下,数码相机、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建模、北斗定位仪智能手持采集终端等已成为“四普”标配。
测绘队员岳世理有两件宝贝——一件是无人机,可以快速覆盖广阔区域、完成高清晰度拍摄;一件是RTK测量仪,能实现文物位置厘米级定位。“文物普查中高科技提升了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对文物本体认定更加精细和全面。”岳世理说。
夜晚,普查队员回到宾馆,顾不上洗去身上的尘土,就聚在一起整理上传当天采集的文物信息。4月17日深夜,通古斯巴西城址的三维建模生成,大家赶紧围在电脑前欣赏一天工作的成果。“四普让文物家底更加清晰,三维建模为文物的活化利用打好基础。”艾斯克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