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连线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如何判别过度包装
连线主持人: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索蓉芝
连线嘉宾: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稽查局一级主任科员 王建
日前,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保障民生为导向,聚焦销售环节和重点生产经营企业,加大商品过度包装违法行为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商品过度包装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公布了几批典型案例。
什么是商品过度包装?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别过度包装?为此,记者采访了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稽查局一级主任科员王建。
问:哪些现象属于过度包装?过度包装的“度”如何界定?
答:所谓过度包装,是指包装的耗材过多、分量过重、体积过大或成本过高,远远超出产品包装的基本需要。多年来,过度包装涉及茶叶、月饼、名酒、保健品、化妆品、生鲜食用农产品等商品。很多产品的包装不仅里三层外三层,包装材料还使用高档木材、皮革、金属、丝绸等成本较高的附属材料。
过度包装主要存在于保健品、化妆品等价值较高的商品之中。同时,电商快递领域也存在包装耗材过多、成本过高等问题。过度包装不仅浪费资源,也变相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对于合理包装的标准,国家已有相关规定。2021年至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的“新国标”,对食品、化妆品、生鲜食用农产品等商品包装的层数、成本、空隙率、检测与计算等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
问:消费者如何判别过度包装?
答:消费者一般可以通过“一看、二问、三算”,简单判断商品是否属于过度包装。“一看”,看商品的外包装是否为豪华包装,包装材料是否属于昂贵的材质;“二问”,在不拆开包装的情况下,问清包装层数,判断粮食及其加工品包装是否超过3层,其他商品包装是否超过4层;“三算”,测量或估算外包装的体积,并与允许的最大外包装体积进行对比,看是否超标。以上3个方面,只要有一个不符合要求,就可以初步判定为不符合标准要求。还可通过微信小程序“简约包装浙里判”,帮助判别商品包装是否超标。
问:反对商品过度包装有哪些意义?
答:反对过度包装有三方面意义:一是保护生态环境。过度包装不仅会造成资源供给紧张,还会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如果没有进行针对性回收,不仅会对环境保护造成压力,还会增加国家的环境治理成本。二是保障消费者权益。购买商品时,消费者不得不花费更多钱来支付过度包装产生的成本,这无形中增加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包装材料原则上不会提供额外的使用价值,只会造成资源浪费。三是节约仓储运输成本。纸张、塑料、木材、金属等商品包装材料会提高商品体积和重量,增加仓储和运输成本。
问:市场监管部门在执法检查中发现过度包装情况,会采取哪些措施?
答:市场监管部门对于过度包装的行为,首先会采取责令改正的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相关规定,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避免过度包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过度包装的监督管理。若生产经营者未遵守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如果生产经营者在被责令改正后,仍拒不改正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生产经营者将被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2024年,我区市场监管部门共检查5570户经营主体,查处过度包装违法案件100余件。自治区市场监管局通过发布11批100件商品过度包装典型案例,不仅构建起“曝光—整改—规范”的闭环治理体系,还推动全产业链形成绿色转型共识。今年,全区市场监管部门将持续开展商品过度包装专项整治工作,积极引导社会树立节约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