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新疆的体现
新疆社会科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新疆各族群众以中国一体的高度认同、文化熔炉的创新活力、命运与共的精神纽带,书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边疆史诗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新疆这片广袤疆域的灿烂历史,始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从先秦时期玉石之路的驼铃交响,到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从近代反帝斗争的血火淬炼,到今天“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新疆各族群众以中国一体的高度认同、文化熔炉的创新活力、命运与共的精神纽带,书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边疆史诗。
疆域共拓:从“五方之民”到“九州共贯”的政治认同
新疆的史前遗存早已埋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因。哈密七角井细石器遗址出土的文物与华北地区同时期的器物风格几乎完全一致,罗布泊的彩陶纹饰与仰韶文化遥相呼应,勾勒出早期文明交往的轮廓。《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巡昆仑的传说,表明昆仑这个古代中国地理山脉与文化象征性神山连同西域已经深深烙印了中国权属,显现了“五方之民”共天下交融格局的雏形。
中国一体的政治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根源。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新疆正式纳入中央管辖。从汉代西域都护府的“汉归义羌长印”到魏晋西域长史府的“张帀千人丞印”,从唐代安西都护府的“安西都护府之印”到清代伊犁将军的“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之印”,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的治权信物构成了完整的制度谱系。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有效治理,持续强化着新疆各民族大一统的政治认同。喀喇汗王朝首领自称“桃花石汗”(意即“中国之汗”),高昌回鹘王国奉中原正朔,都印证着新疆各民族对“中国”的政治归属。这种跨越千年的制度传承,使新疆成为“多元一体”政治格局的边疆典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实践证明,大一统理念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也是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的思想根基,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
经济共荣:从“互通有无”到“相互依存”的命运与共
丝绸之路的驼队踏出了经济共生的纽带。在洛浦山普拉古墓群、民丰尼雅遗址等地出土了大量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还出土了很多铜镜、漆器和木器等,同时新疆的核桃、葡萄、良马等东渐,见证了新疆与中原物质交换的深度依存。哈密拉甫却克墓地墓主口含萨珊波斯银币、手握开元通宝的丧葬习俗,印证了《唐大诏令集》记载的“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贸易盛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昌葡萄酒贡赋、唐代的“绢马互市”、清代的“回赐”贸易等,构建起“中原—新疆”经济循环圈。
经济制度的边疆实践加速了一体化进程:汉代五铢钱、汉佉二体钱的流通,形成了统一的货币体系;唐代伊州、西州、庭州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中原经济模式植入边疆土壤;在历代中央政府的推动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包括汉族在内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进入新疆地区,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等,参与屯垦戍边活动,众多民族聚居共存,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促发展。新疆与中原日益密切的经济交往,相互补充、互通有无、密不可分,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巩固。
文化共融:从“满天星斗”到“万流归宗”的基因图谱
中华文明的基因始终流淌在新疆各族人民的血脉里。《汉书》载龟兹王绛宾学习中原礼仪制度,“如汉家仪”。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论语郑氏注》残卷,印证着“诗书传家”的中华文脉在西域的延续。同一墓群出土的伏羲女娲画像胡汉风格并存,诠释了生死观的文化共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中,汉语言文字的习得、运用和传承,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选择,出土的汉文书籍见证着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自觉的深层次认同。
彩陶器、玉器、金属器、玻璃珠饰、金饰品、丝绸等保存至今的历史遗迹证明,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在文化上同根同源、交流交融。《十二木卡姆》《玛纳斯》等既是少数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文化,“这四个文化体系唯一的交汇之处,就在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无第二个。”这种交汇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百川汇流”的文化整合——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共生:从“相互亲近”到“水乳交融”的命运共同体
新疆各民族始终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最早开发新疆地区的是先秦至秦汉时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龟兹人、焉耆人、于阗人、疏勒人、莎车人、楼兰人、车师人,以及匈奴人、汉人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柔然、高车、嚈哒、吐谷浑,隋唐时期的突厥、吐蕃、回纥,辽宋夏金时期的契丹,元明清时期的蒙古、女真、党项、哈萨克、柯尔克孜、满、锡伯、达斡尔、回、乌孜别克、塔塔尔族等,这些民族(族群)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新疆的共同开拓者。每一次民族迁徙都在新疆大地上留下交融印记,最终形成了多民族聚居分布的格局。
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关键时期,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新疆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精神共铸:从“敦亲睦族”到“休戚与共”的思想纽带
东汉时期,西域各族人民“依汉使如父母”,这句话表达了西域人民对汉朝的深厚感情和依赖。曹魏政权建立不久,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等地,“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安史之乱爆发后,回纥葛勒可汗派长子叶护亲自率军南下平叛,在今陕西凤翔、扶风一带与前来迎接的唐肃宗长子广平王会合。广平王准备宴请叶护,叶护说:“国家有难,远来相助,何暇食为?”这种以国为先、灭此朝食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而长久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宣传教育和积极推动下,新疆400万各族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积极捐款献物,支援祖国抗战。“我们是中国人,不能因为地方远,就不负起救国的责任哪”,这句话生动体现了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身份的高度认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各族人民深刻铸就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新疆地区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长卷中,新疆各民族用数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书写了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的生动篇章,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最鲜活的历史样本,并揭示了一个真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生成过程。
新疆是中华文明陆路开放的西部门户,是多民族迁徙的历史熔炉,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高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新疆必将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强劲的发展动力、更牢固的团结纽带,继续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