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四力 改文风丨庄稼汉沙漠里学种中草药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
4月8日10时,阳光洒在于田县万花园沙产业实验基地的土地上,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伸向远方,仿佛在平坦的沙地画出的五线谱。
万花园沙产业实验基地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伸向远方。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55岁的如孜·于素普打开阀门,清澈的水流从滴灌带上的小孔里缓缓喷出,形成细密的喷雾,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远处新栽种的中药材已萌发出嫩芽,散发出春天的气息。
“再过一个月,这里就能看到一片片绿色,闻到中草药的花香。”如孜·于素普憧憬着。
如孜·于素普是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亚尔买亥里村村民。一个月前,他成为新疆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开始在万花园沙产业实验基地种植苦参、板蓝根、黄芩、银杏等中药材。该公司通过试种36种中药材,找出最适合在沙漠种植的品种,为沙产业发展探索经验。
种了三十年地,如孜·于素普还是第一次与中药材打交道,如何栽苗、播种、浇水,他是个门外汉,36种中药材,他也只听说过板蓝根。
“虽然我对中药材一窍不通,但好在一直种庄稼,伺候这些宝贝和种庄稼有相同之处,只要肯学习就能学会。”如孜·于素普很有信心。
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如孜·于素普学会了播种,种子入土深度要达到种子直径的25倍,土层太浅,根系无法扎根,太深,不易发芽。
如孜·于素普用铁锹挖开沙土,计算好深度,将种子撒入沙中、压埋好,滴灌带的水会将沙土浇透,为发芽创造环境。
“薄荷、白芍、牡丹需要的水多一些,地黄、丹参要少一些。”如孜·于素普将每种中药材的用水情况记在脑子里,每天巡查时,都要将沙土翻开,查看含水情况。
万花园沙产业实验基地移栽的银杏树。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南疆春季沙尘和大风天气较多,万花园沙产业实验基地刚发芽的幼苗面临风险,如孜·于素普和同事们绕着基地一周,制作了高1.6米、长3200米的高立式沙障,为幼苗生长提供防护。“但有时候,热风还是会将幼苗吹干,要及时发现,进行补种,保证整个基地幼苗都能最终成活。”如孜·于素普说。
万花园沙产业实验基地的工人,有10人是来自附近村子的村民,大家非常珍惜这份在家门口上班的工作,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已基本掌握了日常管理技术。
“家里有9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在基地上班,月工资2800元,年收入有望增加一倍。”如孜·于素普说。
突然地里刮起大风,滴灌带被吹得横七竖八,新疆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国英赶紧叫上如孜·于素普,两人一起整理滴灌带。
许国英在整理被风吹乱的滴灌带。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从去年秋季开始平整沙地,到今年3月大规模栽种中药材,许国英天天泡在地里,脸被晒得黝黑。
“公司投资350万元,在万花园开发1000亩土地试种中药材。按照1个品种试种10亩的计划,通过1-2年的试种,将适宜于田县种植的中药材挑选出来,逐步规模化推广。”许国英说,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不仅能为群众发展沙产业提供更多选择,也有利于化解市场风险。
2024年,于田县规划了4万亩的万花园防沙治沙示范区,计划通过发展沙漠玫瑰和中药材种植,将万花园打造成于田县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动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
“36种中药材已经种植完成,大部分已经发芽。后续,我们要攻克六七月份的干热风挑战,积累更多中草药种植经验。”许国英说。
记者感言:期待万花园绽放最美的花
粉色玫瑰花、淡紫色丹参花 金黄色板蓝根花、白色白芍花……看着于田县万花园沙产业实验基地展板上各种中药材开花的图片,不禁让人心生期待,若干年后,这片沙漠会成为花的海洋吗?
答案是肯定的。
于田县有“中国大芸之乡”的美誉,是新疆最早探索肉苁蓉种植的地区之一,全县肉苁蓉种植面积达21.4万亩,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这些成功实践,将给万花园沙产业实验基地建设提供实践指导,树立信心。
在于田县,你能感受到干部群众敢闯敢试、勇于开拓的自信心。新疆全面打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以来,于田县大胆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参与、集体增收、农户受益、治沙可持续”的于田做法,并在全疆推广。
党员干部始终与群众在一起,无论是在治沙一线,还是在田间地头,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群众有了主心骨,大家有困难一起克服,事情就一定能干成。
昔日的万花园是沙丘如海的无人区,如今的万花园正走向生态富民的产业区。相信不久,这里会如同它的名称一样,呈现“万花竞放”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