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相逢 情谊自可通——新疆昆仑山景区旅游促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文化中国行】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任江
巍巍昆仑,白雪皑皑;千年玉脉,文化绵长。在华夏大地的西部,绵延着一条气势磅礴的山脉——昆仑山。它蜿蜒盘踞,皑皑白雪覆盖的峰峦,恰似天地间最纯粹的诗篇;千年玉脉流淌,诉说着岁月深处的故事,绵延出无尽的文化长卷。
昆仑山不仅是自然地理的雄伟界碑,横亘出山河的壮阔格局,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滥觞之地,承载着厚重的昆仑文化。莽莽昆仑山脚下,策勒县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一牧场接壤之处总面积达596.39平方公里的新疆昆仑山景区,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将雄奇的自然景观与深邃的昆仑文化深度交融,在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于高山草甸之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昆仑胜境文化厚蕴
2月底,一张关于新疆昆仑山景区的海报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自当日起至年底,全国各地游客凭借《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票根(含电子票),即可免费进入景区。游客置身其中,就能目睹电影中令人心驰神往的昆仑山真容,触摸那蕴含着神话传奇色彩的和田美玉和感受房车营地的静谧悠然。
新疆昆仑山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副主任汪洋介绍:“我们推出一系列的活动,旨在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昆仑山景区,感受昆仑文化的独特魅力。后续,景区还将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充分结合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神话传说,推出更多特色旅游项目,为游客带来独一无二的游玩体验。”
新疆昆仑山景区内的昆仑山段,绵延约128公里,将昆仑山的壮美风光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眼前。景区恰似一块经岁月精心雕琢的稀世美玉,深藏于茫茫昆仑山脉之中,是观赏昆仑山中段壮阔景观的绝佳之地。春日里,山峰在云雾间若隐若现,仿若仙境;夏日时,草场上牛羊成群,牧歌悠扬;秋日中,天地间一片金黄,令人心旷神怡;冬日里,山峰与草原银装素裹,美不胜收。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昆仑山在亿万年的时光流转中,自西向东绵延数千里,横贯中华大地,孕育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堪称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昆仑山享有“万山之祖”的尊崇地位,被视作中国第一神山。“玉出昆冈”,昆仑山脚下的和田地区,作为多元文化的汇聚之所,坐拥得天独厚的昆仑文化资源。和田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马合木提·吾买尔江表示,和田是昆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传承地与展现地之一。加强对昆仑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昆仑文化,无疑是新疆昆仑山景区的灵魂所在。深入挖掘、展示昆仑文化,能够极大地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将昆仑文化融入旅游项目开发,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我初次来到景区,这里的蓝天、雪山、草原令人震撼不已,深厚的昆仑文化底蕴更是让人心生向往,真是不虚此行。”今年3月,前来参加“玉见和田·寻梦昆仑”2025年文化和旅游资源对接与线路考察活动的喀什新旅游国际旅行社导游米尔扎提·买尔旦感慨地说。2024年9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自驾直播活动中踏入新疆昆仑山景区。尽管当时雪山被云雾遮蔽,但高山草甸的美景仍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景区,俞敏洪欣赏了策勒县民间艺人带来的极具特色的木山羊舞表演。他表示,此次景区之行,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探寻,更是一场文化传播之旅,让他领略到昆仑山的雄浑壮阔与深厚文化底蕴。
古韵传承文化赓续
“我们与昆仑同在,我们与日月同行,和老百姓同乐共融……”2024年金秋,新疆昆仑山景区化作一片欢乐的海洋,援疆干部代表朗诵的诗歌《我们的心声》在昆仑山脚下久久回荡。这场以“放歌中国·策马昆仑”为主题的《放歌中国》走进策勒昆仑文艺演出,让昆仑山景区热闹非凡。旋律优美的《边疆处处赛江南》、恢宏大气的《大美中国》、节奏明快的《吉祥》《满堂红》等歌曲接连唱响,演出现场掌声雷动,气氛被一次次推向高潮。策勒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戏曲传习基地的孩子们带来的戏曲联唱《国剧荟萃》,成为演出的一大亮点。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演绎国粹,尽显国韵风采。
以文化节庆传承弘扬昆仑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昆仑山景区打出的一张文化牌。为让昆仑文化深入人心,景区积极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昆仑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在这些文化节庆活动中,景区融合文艺演出、创意市集、篝火晚会等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游客们在此既能欣赏到精彩绝伦的表演,参与趣味盎然的活动,又能在欢乐氛围中深切感受昆仑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昆仑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近年来,兵地携手合作,成功举办两届“5·19中国旅游日”和田分会场暨和田—兵团十四师兵地融合旅游日活动、三届昆仑山文化主题活动、九届昆仑山大峡谷旅游文化活动等,新疆昆仑山景区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量80.2万人次。
在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木山羊舞是最具地域特色的节目之一。艺人们弹奏着乐器,吟唱着当地民歌,身前木台上,几只“木山羊”随着节奏欢快跳动。近年来,景区大力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文物的发掘、保护、开发力度,打造集玉文化、非遗体验、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项目,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如今,在景区观看非遗木山羊舞表演,学习弹奏当地传统乐器等,已成为景区的特色旅游项目。巍巍昆仑山下,国粹京剧唱腔悠扬,“木山羊”欢快跳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交相辉映。
近年来,和田地区立足传承和发展昆仑文化、中华玉文化、于阗佛教文化,支持新疆和田学院建设于阗学院、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于阗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昆仑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加大研究阐释力度,推出一批研究成果与理论文章,并多次举办相关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来自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大家齐聚一堂,展示学术研究成果,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演进与文化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与力量。“新疆昆仑山景区为更好地传承昆仑文化提供了载体,欢迎疆内外游客常来和田,常来策勒,观赏巍巍昆仑雪山,品味悠久昆仑文化。”汪洋说。
文旅富民团结共融
昆仑山下的策勒县乌鲁克萨依乡阿克其格村,抬头便能望见宛如仙境千年不化的昆仑山雪峰。然而,曾经的它,因人均耕地稀少、产业结构单一,增收之路充满艰辛。如今,这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依偎在水草丰美的板兰格草场旁,借助昆仑山景区发展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村民踊跃投身其中,参与景区经营。村里精心打造的昆仑山庄,成为村民增收的新动力源泉。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游客提供住宿、休闲娱乐、户外野炊等多元化服务。
阿依古丽·托合提库尔班是村里第一批吃上“旅游饭”的先行者。十几年前,她在前往景区的必经之路开了一家餐馆,随后又承包景区毡房从事旅游接待,当年收入便接近6万元。如今,她不仅将餐馆、民宿经营得红红火火,还成为当地旅游致富带头人。在她的带动下,村里不少年轻人纷纷返乡,投身旅游业,通过直播热情宣传家乡的美景与风土人情。现在的阿克其格村村民通过开办民宿、农家乐,售卖特色农产品等方式,腰包越来越鼓,生活日益美好。
在旅游带动村民致富的过程中,昆仑文化发挥着关键作用。村民在与游客的交流互动中,逐渐成为文化的受益者与传播者。阿依古丽对此体会深刻。为更好地与游客沟通,她努力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错过任何培训机会,现在已能用标准的普通话与游客自如交流,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介绍给远方的朋友。
如今,阿克其格村打造的昆仑山庄,按照一户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标准,建设特色旅游品牌,举办赛马、美食大赛、野外露营等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广阔平台。村民和游客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昆仑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十大案例,阿克其格村位列其中。2024年,新疆昆仑山景区获新疆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景区。
今年,新疆昆仑山景区在建设中将进一步凸显昆仑文化元素。在景区周边,以阿克其格村为典型,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民宿和农家乐的建设融入更多昆仑文化特色,从建筑风格到室内装饰,都洋溢着昆仑文化的独特韵味。同时,景区还计划开展一系列与昆仑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昆仑文化主题展览、昆仑文化研学游等,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更加深入地领略昆仑文化内涵,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昆仑山巍峨耸立,峰峦连绵起伏,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各族人民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昆仑山的慷慨馈赠,携手并肩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播种希望、收获幸福。各民族宛如昆仑山上的涓涓细流,相互交融汇聚,奔腾不息,共同汇流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向着美好的未来奔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