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陈铭意:此去,愿做一粒扎根边疆的种子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司路路
4月10日,在和记者聊天时,陈铭意回忆起当时乘坐绿皮火车从山东聊城驶向新疆塔城的场景:车窗外戈壁滩热浪裹挟着黄沙不断在眼前掠过,面对这样的情景,他想起了自己填写的那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表,坐在火车上,他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此去,愿做一粒扎根边疆的种子。”
彼时的陈铭意未曾料到,这趟西行之旅会化作二十余年的坚守。从青涩支教志愿者到学校副校长,从东海之滨的学子到天山脚下的教书人,陈铭意用青春兑现了“扎根新疆一辈子”的滚烫誓言。
陈铭意(中)和学生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在聊城大学时,陈铭意就是老师眼中的“全能生”:连续三年获一等奖学金,担任学生会主席,还带队拿下省级社会实践金奖。2004年毕业季,当同学们忙着往大城市投递简历时,他却将目光投向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海报上的“新疆塔城”。
“年轻人该去看看世界有多大。”陈铭意回忆起学院党总支书记的临别赠言,“那时我就想,新疆缺老师,我学的是数学教育,或许能派上用场。”
初到塔城市第三中学,陈铭意接手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发现部分学生数学底子有点差。第一次月考后,班里数学成绩很不理想,他蹲在操场角落,拨通了书记的电话:“张书记,我怕是要给母校丢脸了……”
“当年你带着校旗出发,现在就被这点困难吓住?”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山东口音,学院党总支书记的话语重燃他的斗志。此后的日子里,他天天呆在教学楼,白天备课改作业,晚上给功底差的学生补课。
三年后,奇迹在高考放榜日上演:这两个曾被视为差班的班级,本科上线率突破50%,部分学生考入北师大、中南大学等名校。成绩单寄回聊城时,学院党总支书记称赞道:“好样的!”
任学校教务副主任后,陈铭意的办公室成了校园里最晚熄灯的地方。晚自习结束后,常有学生抱着习题集敲响他的门。陈铭意妻子心疼又埋怨地说:“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你只参加过一次,可每个学生的情况,你都记得清清楚楚。”
陈铭意为学生讲解考试知识点。受访者供图
对学生,陈铭意满心牵挂。2012年冬夜,学生梁荣彬突发疾病,陈铭意背着他跑了三公里到医院;学生蒋鸷祥患重症就医,他带头捐款2000元,还发动校友接力帮扶;有学生未参加医保,他挨家挨户走访劝说;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优质教育,他多次赴北京、山东取经,将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回边疆课堂。
虽然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自治区教学能手等20余项荣誉,陈铭意从不自满。他衣着朴素,办公桌上放着一摞摞学生作业,手机里存着几百个学生家长的号码,他说:“这些奖状和证书,不如学生一条取得好成绩的短信。”
如今,身为副校长,陈铭意依然坚持在教学一线,他常叮嘱年轻教师说:“投身边疆教育事业不仅是教书,更是在播种希望。”
二十多年光阴,足以让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而不变的是窗外白杨的沙沙作响。无数次,陈铭意望着操场上嬉笑打闹的学生,又想起了西行列车上的自己。只不过,他无需再写下誓言,因为这菁菁校园,早已写满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