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四力 改文风丨达里雅布依老村一年吸引9万游客打卡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
3月28日,清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越野车的轰鸣声伴着轮胎搅动沙丘的声响,一支自驾车队穿过金色沙丘,前往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达里雅布依老村。游客坐在车里随着地形的起伏上下颠簸,手紧紧抓住车内把手。
作为此次自驾活动的领队,买买提明·达曼则显得轻松很多,通过对讲机为游客介绍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胡杨、大芸、沙狐等动植物,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村民从前和现在的生活。
当自驾游领队之前,买买提明在村子种植大芸,因为常年在外,太阳、风沙将他的脸“涂”成了红棕色。
达里雅布依老村民宿外景。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摄
2017年搬到达里雅布依新村之前,达里雅布依老村通往外界的路,买买提明骑摩托一年能跑个五六趟,大多时候是为了种大芸、卖大芸。现在从春季到秋季,他能跑二三十个来回,“自驾探险游的游客多了,自然就跑得多。”对于大漠和这里的动植物、奇闻轶事,买买提明可以给游客讲一路,因为位于塔克拉玛干腹地的那个村庄曾经是他的“家”。
作为达里雅布依老村最早从事自驾游的经营者,买买提明从未想到,这个被称作“沙漠孤岛”的村落,有一天会成为探险者地图上的热门坐标。
克里雅河蜿蜒的尾闾地带,300多户人家生活在这片神秘的绿洲。过去,达里雅布依人用红柳枝围成栅栏,以沙土夯筑成冬暖夏凉的木骨泥墙,生活来源靠放养羊和种大芸。
达里雅布依老村民宿内景。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摄
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的环境,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云居来·吾不力曾经也是外出打拼的年轻人中的一员。2019年她和丈夫带着孩子、母亲搬迁到新村,只有种大芸的时候才会回到老村。“家里的羊交给合作社代牧,平时我就到县城找零工干。”发展探险游后,达里雅布依老村秘境向人们展露容颜,云居来在村里餐厅当起了服务员,有了一份固定收入,让她不用再四处打短工。
如今,漫步村落,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随处可见。村里的老人制作、烤制库麦琪,游客在旁边直播,“笆子房”变身为咖啡馆、奶茶店,旅游成为继养羊、种大芸之后的又一大产业,2024年已接待游客9万人次。
达里雅布依乡党委书记林思阳介绍,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村里投入500万元建设了餐厅、民宿等旅游设施,“游客来达里雅布依老村沿途体验大漠风光,在村里看到‘笆子房’了解村民的生活变迁,住的是现代化设施的民宿。神秘风光、巨大反差都是旅游卖点,吸引着大家。”村里成立驼队,游客骑着骆驼漫步沙海;夜晚民俗表演队在篝火边为游客带去优美的歌舞,全村参与到旅游的人达400多人。
云居来·吾不力在达里雅布依新村的家。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摄
过去怕沙子埋了村子,现在沙子成了金饭碗。
来达里雅布依老村的路上,北京游客李薇路过了达里雅布依新村,在这里她看到村民住进了水电暖齐全的砖房,每户都有一套房用来经营民宿,为了让游客了解村民过去的住宿情况,村子还专门建设了几套原始的“笆子房”供游客体验。
夜幕降临时,村中心的篝火映照着游客与村民共舞的身影。李薇在手机记事本里写道:“当沙漠夜晚被都塔尔的热情唤起,我忽然明白为何探险游游客‘没苦硬吃’的原因,因为这份原始,因为这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