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兴疆丨“农”情蜜意游新疆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阿比拜
乌鲁木齐市90后白领谢琳娜·亚力坤从2024年起迷上了“短途乡村游”。翻看她近1年的朋友圈,可以看到:她在杏花树下翩翩起舞,在稻田边散步,在薰衣草花园里喝咖啡看书……“这些地方能让我真正放松下来,有种舒心的感觉。”她说。
谢琳娜的选择并非个例。Fastdata极数发布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一季度农村地区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创同期历史新高。80后和90后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游客群体,00后对乡村旅游兴趣日益浓厚。乡村旅游可玩性持续增强,游客平均停留时长不断延长,休闲放松、美食打卡及亲近自然是游客乡村游的核心诉求……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当代人对农业+旅游的需求已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升级为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
如今在新疆,金色的麦浪已与大巴车相遇,智慧农业与研学旅游交融,千年转场与民俗体验握手……天山南北正以突破性的创新实践,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路径。
从“单一观光”到“多维体验”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3月末,新疆多地还在春寒料峭中静待积雪消融,位于吐鲁番盆地西缘的托克逊县夏镇南湖村已是朵朵杏花吐蕊。“托克逊杏花预告新疆春天的到来,更是新疆响当当的乡村旅游品牌。”乌鲁木齐市民牛建国说,他每年的自驾之旅都会从看托克逊杏花开始。今年他不仅如愿欣赏了万亩杏花,更在摇曳的杏树下享受了吃烤全羊和品茶的惬意,“如今杏园更规整,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好,能从早上逛到晚上,玩的、吃的不重样,赏杏花体验越来越好。”
4月1日,在托克逊县夏镇南湖村,游客穿着鲜艳的服装,正在杏花树下合影拍照。尚明摄
夏镇党委书记尚明介绍,“杏花季”已走到第八个年头,杏花游热度逐年走高,服务质量也不断提升,完成了从“赏花1.0”到“产业2.0”的蝶变。今年为更好服务游客,镇里不仅扩建6000个停车位,兴建可停放1.5万辆车的大型停车场,还将景区内1000多个集餐饮游乐为一体的摊位增加至4000个。截至目前,杏花季期间全县已接待游客122.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3.68亿元,抖音“托克逊杏花”话题播放量达4.2亿次。
“托克逊吸引游客的最大原因是通过不断完善农文旅融合,让‘花经济’始于花,又不局限于花。”尚明说,人们出游更多追求丰富多彩的休闲体验,夏镇以杏花季为契机,聚焦“农文旅体”产业融合,创新打造“一核多点、全域联动”模式,通过开展近百种文旅活动,联合周边农家乐、民宿等,让“魅力风景”变旅游红利。
如果说春天的风景从杏花开始,那么奇台县江布拉克景区的天山麦海便是秋天最美的画卷。3月27日景区开园以来,新疆江布拉克旅游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香婷便没有休息过,“5月前后冬麦将返青,很多旅行社已与我们对接,不少游客担心错过8月金色麦浪,提前来看5月麦田。”
江布拉克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雪山冰川、高山草甸、峡谷森林与旱田人文景观在此完美结合。2015年,以“天山麦海”为代表的奇台旱作农业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地。
邱香婷表示,江布拉克不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更通过科技赋能打造智慧景区,新增星空露营、管轨式滑道、高端民宿集群、房车营地、滑翔伞、直升机、热气球等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着力提升游客满意度。去年6至8月共接待游客超65万人次。
“当代乡村游的核心诉求是生活方式的异地化体验,游客希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要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智慧。我们今年将继续借势‘金色麦浪’,打造慢山、慢水、慢生活节奏,让更多人来江布拉克享受‘慢’乡村旅游生活。”邱香婷说。
从资源盘活到文化赋能
“每一次去都有新鲜的旅游体验。”这是王郁对位于昌吉市的新疆农业博览园的评价。从事研学工作的她表示,该园区是必打卡点,“每次去都会发现新变化。可看、可学、可互动的项目越来越多。”
4月1日,游客正在新疆农业博览园内打卡拍照。常晓娟摄
去年以来,新疆农业博览园实施“大动作”,通过盘活资源,转变往年单一赏花、采摘模式,将其打造为“一园藏万象”的农旅综合体,仅去年接待游客就达50多万人次。新疆都市胡杨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裴江伟介绍,公司开设智慧农业科技馆,将科技农业与旅游结合;把海洋馆、昆虫馆、地理馆、动物馆“搬”进园区,建成全疆最大蝴蝶兰种植基地等。今年计划种植千亩牡丹,引进疆内外优秀展览,让博览园内容更“饱满”。
“今年以来我们持续提升基础设施,计划开发产、学、游等项目,引入更多旅游新业态,将山水田园间的‘诗与远方’全部纳入农博园,让游客流连忘返。”裴江伟说。
4月1日,新疆农业博览园蝴蝶兰馆内,网络主播正在现场直播卖花。常晓娟摄
如果说新疆农业博览园是从观光农业到沉浸式体验的升级,那么传承数百年的牧民转场则成为乡村旅游新IP。
日前,短视频《马来西亚姑娘的新疆“慢”生活》登上热搜。视频中,马来西亚姑娘苏韵雯讲述自己2024年5月在昭苏县体验牧区转场后爱上乡村民俗旅游的故事,今年春季转场她再次前来。她策马赶羊、在牧民定居点制作奶酪的场景,吸引众多网友留言“下次去新疆也要体验转场”。
昭苏县喀夏加尔镇森塔斯村村民正在开展春季转场。努尔曼·努尔卡勒摄
“苏韵雯是我首批顾客,新疆旅游发展让我和家人看到乡村民俗旅游的前景。去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喀夏加尔镇森塔斯村担任旅游管家,设计路线、教授骑马、组织游客体验转场和牧民生活。”牧民努尔曼·努尔卡勒说。
努尔曼发现,随着新疆旅游宣传力度加大,更多游客愿意尝试新业态。“如今转场牧道多为柏油路,牧民定居点网络全覆盖,自媒体展示的现代化牧民生活让游客跃跃欲试。”为此,他不断创新游客参与方式,让游客在玉湖、夏塔等景区观赏美景时“偶遇”转场。马鞭一挥即可参与赶羊,在家访点与牧民同吃同住。自去年5月起,他已接待700多名转场体验游客。近日他刚送走十余人的新加坡团队。
游客在夏季草场体验牧民生活。努尔曼·努尔卡勒摄
“通过开发转场旅游业态,我赚到了第一桶金。今年计划成立旅游文化公司,组建团队开发新项目;成立马队,打造原生态家访点,为秋季转场作准备。”努尔曼说。4月1日,他又收到摄影爱好者团队预订金——将于10月前来拍摄秋季转场。
打造品牌深耕“在地性”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
“农旅融合是新疆旅游的一大优势,前景可期。”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表示,新疆农业景观和农业设施凭借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成为旅游吸引物,如江布拉克天山麦海和吐鲁番坎儿井已成必游地;农业特产形成庞大产业规模,水果、坚果等成为重要伴手礼。“未来新疆农业+旅游可深耕‘在地性’,以农业健康价值赋能康养产业,劳动价值赋能研学产业,美学价值(服装加工)赋能旅拍产业等,多途径满足游客对美好乡村旅游的期待。”
新疆研学旅游促进会秘书长陈运良认为,新疆各地正积极推进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特色农业资源打造独特景观,将民俗文化融入旅游,以科技赋能设施农业观光。“未来农业研学旅游应成为重要方向,还需通过品牌建设、完善设施、拓展产品开发、加强区域联动等,共同打造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
从“种农田”到“卖风景”,新疆农业+旅游未来如何发展?新旅投新疆文旅产业投资服务中心主任朱峰认为,文化旅游在“农商文旅体教养”综合格局中,首要作用是提升区域知名度、增加客流量,为相关产业提供支持。“新疆农旅融合模式体现在生态农业、景观农业为旅游提供业态资源,旅游业则通过流量导入提升农业附加值。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他认为浙江省“万村景区化”经验值得借鉴:科学规划全域蓝图,发挥各村优势打造特色业态,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区域化、品质化、效益最大化。“农业+旅游不应是城市‘低配版’,而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活力空间。当城乡形成良性互动,乡村振兴才真正拥有可持续内生动力。”朱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