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中书写绿色奇迹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
最近一段时间,薛杰和同事们在塔里木河流域开展科学考察。风裹着细沙,不断拍打着他的脸庞,却丝毫未减弱他探索的热情。薛杰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不解之缘,要追溯到多年前。
薛杰是甘肃人。2014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以下简称“策勒沙漠研究站”),这是中国科学院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设立的唯一一个国家级沙漠研究站。
回忆起初到策勒沙漠研究站时的情景,薛杰说,当时自己一脸迷茫,只记得茫茫沙海无边无际,唯一的“路”,是毛驴车压出的模糊辙印。
谁也没想到,这个当年一脸迷茫的青年,就此在策勒县扎下了根。
每年4—10月,薛杰和同事们便会深入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他们的任务是采集气象、风沙流、地下水水位等一手数据。
沙漠里,骆驼刺随处可见。“别看骆驼刺地上部分不过几十厘米,地下根茎却能扎到十几米深。”薛杰说,靠着这些深根,骆驼刺从沙地深处汲取水分,用硬枝干对抗干旱,是防沙固沙的好帮手。
沙漠腹地中,有时需要徒步前行,薛杰和同事们背着设备,八九公里的路程,每一步都走得很艰辛。汗水如雨,很快就湿透衣衫,皮肤也被晒得黝黑。
一次考察中,薛杰和同事正在进行数据采集,沙尘暴突然来袭,刹那间天昏地暗,即便戴上口罩和两层飞巾,还有防护眼镜,细沙还是无孔不入。回到策勒沙漠研究站,大家的鼻子、耳朵、眼睛里全是沙子。“感觉自己都快变成‘沙人’了。”薛杰笑着打趣。
工作中即便困难重重,薛杰和同事们却从未想过放弃。去年11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这让薛杰和同事们十分高兴,“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沙子防好了,也固好了,该研究怎么能用好,发展生态产业,提升经济效益,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薛杰说,防沙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最终要实现“人沙和谐”“沙为人用”的良好局面。
“去年,我们研究站开始对比不同灌溉条件和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油莎豆越冬及生长情况。”薛杰说,策勒沙漠研究站建立起植物信息管理平台,深度探索如何“点沙成金”。
如今,在薛杰等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处于沙漠边缘的策勒县,绿洲已经向沙漠推进了近8公里,通过种植肉苁蓉、红枣等经济作物,让当地农牧民在沙漠里走出一条致富路。
薛杰本科学的是数学专业,硕博转而研究自然地理学。他把数学理论融入水土资源研究。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在策勒沙漠研究站,“这里风沙大,气候不适应,以前也想过离开,可看到自己的研究能造福当地,一切都值了。”
薛杰现在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策勒沙漠研究站副站长。他主持国家与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入选新疆“天山英才”计划,还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荣誉。
“我的目标是为新疆荒漠化防治、荒漠生态恢复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薛杰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荒漠化防治工作。
薛杰,犹如沙漠中的骆驼刺,扎根西部,顽强拼搏,不断书写着生态保护事业新的绿色奇迹。属于他的故事,还将在这片沙海中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