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北大博士的青春逆行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云梅
在乌恰县乌恰镇,有一位干部,不仅学历高,为群众服务的热情更高,他就是余渔。
余渔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9届博士毕业生,也是北大首位直接赴南疆基层岗位工作的博士毕业生,现任乌恰镇党委书记。
逐梦边疆 砥砺青春
“我从小就喜欢听爱国守边的故事,也喜欢边塞诗。”一直学习研究经济、安全与工程学交叉学科的余渔说,他深知新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当得知将到新疆工作的消息时,一下就点燃了他内心潜藏的激情。
2019年,余渔从北京出发,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来到了阿图什市,成为阿扎克乡提坚村党支部副书记。3年时间里,余渔带领当地群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盘活闲置房屋,整合资源打造产业街,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解决上千名村民就近就业。2021年,他被授予“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3年初,余渔被调往乌恰县乌恰镇。作为镇党委书记,他考虑的不仅是当下事,更多的是事关群众福祉的长远发展。
凡事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更注重服务群众利长远的潜绩;杜绝只唯上不唯实……在余渔的引导下,乌恰镇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牢正确政绩观。余渔反复强调:“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这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余渔和同事们形成了“说、商、办、评”的四字工作法。“大家的事大家说出来,互相增加了解,互相沟通。大家商量一起想办法,一起解决问题。最后把这个事情办成了,由群众自己来评,看满不满意。”余渔说。
改善环境 推动发展
地处帕米尔高原上的乌恰镇发展相对落后。余渔到任后,首先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乌恰镇雨季降水急骤,由于某小区道路没有硬化,一场大雨过后,小区道路泥泞不堪,停在低处的车辆开不出来,需要许多人合力才能推出,为了争夺地势较高的停车位,居民争吵时有发生。
“在乌恰镇,这样的小区还有很多。”余渔说,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跟不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矛盾就会产生。
为解决这一问题,余渔召集群众代表开会商量。起初大家对能否办成这件事持怀疑态度,当看到整个小区路面硬化了,环境美化了,上下水、燃气等地下管网铺设完成,群众的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大家根据实际需求,自己规划停车位,停车难、出行难等问题迎刃而解,极大激发了业主的“主人翁”自治精神,小区得到有效治理。
群众的生活环境改善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进一步激发。余渔带领大家乘势而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前,乌恰镇的群众购物总是选择去阿图什市或喀什市,往返一次就要一天,很不方便。
去年,余渔提出,面向实际,招商引资。很快,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各类餐馆、服装店等店铺落地乌恰镇,大型超市、酒店也纷纷入驻。现在群众绝大部分的生活需求在镇上就能够得到满足,经济更加繁荣,功能更加健全,品位得到提高,群众不需要老往外跑了。
确定目标 狂飙突进
今年,余渔将目光投向了口岸,并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伊尔克什坦口岸就在我们县,随着新疆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都在飞速增长,仅去年从伊尔克什坦口岸入境的外国游客就有10万余人次。”余渔说,面临新形势新机遇,乌恰镇积极探索外籍人员服务管理机制,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以实际行动润物无声地讲好中国新疆故事,让各国友人宾至如归,爱上中国。
“一年‘筑基垒台’,两年‘修桥铺路’,今年我们要‘狂飙突进’,跨过山海,春暖花开。”余渔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祖国西极乌恰县的发展关乎国家发展,守护好祖国的“西大门”,就是为国家繁荣稳定作贡献,“我愿意投身在这其中,做一朵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