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丨新疆农文旅 “三链”正融合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
放下羊鞭捧起旅游饭碗,乡村土特产搭上旅游快车,非遗工坊织就文化锦缎,农牧民富了口袋更富脑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强调“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
近年来,新疆依托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的“三链”融合发展新模式,乡村旅游重点村、特色民宿、文旅融合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时代画卷正在天山南北徐徐展开。
冬日禾木村雪景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玩。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摄
链动资源 从“沙漠孤岛”到旅游热土
“这里就是我们世代生活的老村,过去主要靠养羊、种大芸为生,现在这里开起了民宿、奶茶店和咖啡馆。”3月27日,麦麦提明·达曼驾驶越野车载着游客,重返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达里雅布依老村。
克里雅河滋养着这个“沙漠孤岛”,险峻的进村之路平添神秘色彩,使其成为探险旅游者的向往之地。2017年开始村民整体搬迁至安置点后,达里雅布依老村依托独特地貌发展旅游业,2024年接待游客9万人次。“旅游业已成为继养殖、种植之后的第三支柱产业。”达里雅布依乡副乡长艾散江·奥布力艾散介绍,400余名村民参与旅游业,大芸、羊肉等特产实现不出村就能销售。过去留不住年轻人的老村,如今吸引大批返乡者投身服务员、自驾领队等新职业。
新疆的“旅游+”多业态融合模式正遍地开花。在阿图什市,无花果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出国家4A级景区阿孜汗村。该村通过无花果美食文化旅游节、非遗工坊和农民画研学馆,将鲜果酱、果馕销往全国,年产值超1000万元;哈密市伊州区回城乡阿勒屯村,依托阿勒屯古街,以非遗为魂,木卡姆艺术、刺绣与旅游体验结合,2024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还带动周边5个村109名群众从事旅游服务工作。
2024年,新疆从事文化和旅游及相关产业的经营主体约51.41万户,有力支撑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
链活文化 古村新韵留住“诗和远方”
清澈的库尔代河蜿蜒穿过喀拉峻大草原,流到天山南脉脚下的琼库什台,滋养着当地的人们。村庄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古朴的木屋、多彩的民俗,凝结着传统智慧结晶。“乌孙古道北入口”的标签,赋予村庄厚重的历史底蕴。
从昔日默默无闻的传统牧业村,到如今游客络绎不绝的“网红村”,琼库什台仅用几年时间便完成蜕变。该村投入350万元改造135户民居,发展牧家乐、民宿、文创店等业态超百家,村民马恩斯·别克返乡经营民宿后感叹:“乡村旅游不仅让农牧民挣了钱,连生活环境也焕然一新。”
春节假期,库车市龟兹小巷龟兹花灯巡游、舞龙舞狮社火巡演及歌舞群众互动演出吸引不少游客打卡。周佩兰摄
文化赋能成为新疆农文旅融合的核心竞争力。在奇台农场,3处师市级文物和4处历史遗迹被纳入研学线路,村史馆、民俗展览馆与万亩麦田相映成趣;哈密市伊州区阿勒屯古街通过农民画、珠绣作品将红色基因与民俗艺术深度融合,打造出非遗名片。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副研究员徐晓亮指出:“农文旅融合需以文化为魂,既要活化非遗、民俗,更要讲好乡村振兴的当代故事。”
链通产业 从“馕饼作坊”到产业集群
走进库车市伊西哈拉镇硝尔巴格社区的大馕小巷,打馕师傅们正忙着赶制一批批馕饼。这些馕饼通过快递发往全国,日营业额超4万元。大馕小巷员工阿补杜萨拉木·托乎提尼牙孜说:“夏天游客多时,一天能卖1000多个馕!”这座2023年新建的产业集中区,将28个馕坑规模化运营,成为传播库车饮食文化、助农增收的重要窗口。
新疆正以产业集群思维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2024年,自治区党委将文旅产业纳入产业集群序列,意味着大量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企业和机构集聚,能够实现众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转型。交旅融合方面,“坐着火车游新疆”专列、独库公路网红打卡点提供一站式服务;体旅融合以环塔拉力赛等赛事带动旅游消费;农旅融合则通过“田园综合体”整合休闲农业、手工艺合作社,推出香豆蒸饼、雪花凉等特色产品。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们按照《自治区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加大农文旅融合发展力度,为打造‘村庄美、村风好、村民富’的和美乡村贡献文旅力量。”
尽管成效显著,短板仍需重视。例如,部分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基础设施和数字化覆盖不均衡,产业协同效应待提升。对此,新疆正加大投资力度,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各地在重点旅游风景道和景区周边积极创建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带。同时,积极打造“画家村”“摄影村”“作家村”“非遗村”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特色村,助力乡村振兴。正如徐晓亮所言:“新时代乡村振兴需科技兴农、因地制宜,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方能激活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