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唐朝“打春牛”,新疆这头漏网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眼下,天山南北进入了春耕农忙时节。机械化耕地、播种,田间地头一派现代化的农忙场景。而在古代,牛是农民的好帮手。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往往是勤恳、善良、任劳任怨实干家的化身,同时也是农耕生活和田园野趣的代名词。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泥塑牛俑。阿迪力·阿布力孜 供图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一尊黑斑牛俑,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泥塑艺术作品:高17.5厘米、长22厘米,以木棍作骨架,通体施白,然后施黑彩,形成黑色斑纹。别看它很小,它可是浓缩了家牛的一切特征!牛头微昂前伸,粗壮结实的脖颈僵直,肩部暴凸一峰状肉脊,四肢伫立,作停站姿势,黑白分明的眼睛目视前方,这股“牛劲”千年不变。
在古代,耕牛是重要的生产力,拥有多少头耕牛也是衡量一个人财富的标准之一。新疆何时有牛,考证起来比较困难,但至少在两三千年前,牛已经出现在新疆的许多地区。考古人员在新疆的一些岩画中发现了栩栩如生的野牛形象,还在墓葬遗址中发现了不同质地的牛俑,有木牛、泥牛甚至金牛。不难看出,牛在古代新疆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古人在春耕时节还有迎春习俗,迎春仪式上要“打春牛”,又称“鞭春牛”,据说“鞭春牛”是为了提醒卧冬的耕牛,春天来了该下地干活了。人们舍不得鞭真牛,就用泥土捏成土牛鞭打,围观的百姓将碎土拿回家,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这尊泥塑牛俑,再现了古人“鞭春牛”习俗中所鞭打的泥牛形象。
“鞭春牛”活动最初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北朝至唐代逐渐向全国各地扩散,随着中原居民迁入吐鲁番。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哈拉和卓墓地、巴达木墓地等均出土过数件木雕牛俑和泥塑牛俑,年代多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这也印证这一习俗在当地的流行。其中,木雕牛俑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器物造型粗糙呆萌。泥塑牛俑工艺相对娴熟先进,器物外形更加逼真生动。
《童绘新疆》作品中的春耕图(作者:尉犁县第一中学 童彤)
如今,伴随农业机械化发展,农田里已经鲜少看到耕牛。然而,牛依旧是新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帮手。各地大力支持牛养殖业,依托现代科技力量,新疆优质的牛肉、牛乳畅销国内外,新疆牛产业正在加速“犇”跑,未来可期。
阳春三月,祝愿大家能够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不待扬鞭自奋蹄,“牛劲十足”,“牛气冲天”。
监制:丁涛、杨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马新玲
海报制作:廖映月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资料来源:农民日报、天山网-新疆日报、新疆是个好地方微信公众号、墨玉县融媒体中心、伊犁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