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议案建议追踪丨让新疆文物在更广阔舞台上绽放光彩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艳芳
“在去年的调研中,我走进了新疆各地的博物馆,很高兴看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在不断加快,博物馆还成了中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新疆文物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3月8日,正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住疆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石榴精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尼扎提·托呼提兴奋地向记者分享调研感受。
3月7日,海尼扎提·托呼提(二排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李贺摄
新疆,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拥有丰富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让这些文物“活起来”“走出去”,向世界展示新疆文化魅力?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海尼扎提·托呼提委员围绕构建全球视野下的新疆文物传播策略提出建议,包括创新传播方式、促进文旅融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展示技术水平等。他建议借助VR、AR等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平台,讲好新疆文物背后的故事,助力新疆文物走向世界。
海尼扎提·托呼提委员的提案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他提出的建议逐一进行答复,还梳理了新疆文物工作的实践成果。
答复中提到,近年来,新疆出台了多项政策,并成立自治区文物局,全面推进文物工作,在创新文物内容表达、传播方式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
在媒体传播方面大胆创新。系列微纪录片《国宝里的新疆》在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石榴云等数十个平台热播,通过新颖时尚的表达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国家文物局组织多家媒体赴疆开展新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主题宣传活动,挖掘文物保护故事,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发布。“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新疆博物馆、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进行专题报道。
与此同时,新疆聚焦克孜尔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推出主题游等,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博物馆也积极作为,加强文物资源活化利用。
今年1月,由新疆博物馆和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全国首个大规模新疆文化主题沉浸式展览“精绝七日:新疆尼雅遗址数字大展”在上海惊艳亮相。该展览通过打造数字化尼雅精绝遗址、穿越式VR精绝漫游等沉浸式精绝故事演绎,带领观众开启考古之旅。
“探元计划2024”克孜尔石窟烟熏与残缺壁画的智能识别、补全与复原项目在新疆启动;“龟兹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项目落地,龟兹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新疆正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让文物瑰宝焕发新机。
此外,新疆还借助各类展会,让文物“走出去”。2024年,由中国新疆选送的48件文物亮相在日本开幕的“世界遗产——大丝绸之路”巡展;在法国举办的“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上,来自新疆4家文博机构的21件(套)精品文物参展。
“从答复中我了解到,今年自治区还将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在挖掘新疆文物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加速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进程等方面持续发力。”海尼扎提·托呼提委员说,相信随着一项项举措的落实,新疆文物一定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