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大语文”前传?藏于吐鲁番洋海古墓中的《诗经》“副本”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瞻昂昊天,有嘒其星”
……
这些我们在语文课本上早已烂熟于心的诗句,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承载着千年文化的中华瑰宝。但你知道吗?这些课本中的经典,曾在1600多年前的新疆吐鲁番被抄写、传颂,它们以《诗经》“副本”的形式,埋藏于沙漠深处的古墓中,直到现代考古发掘,才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吐鲁番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由于其干燥的气候条件,许多古代文献得以保存下来。洋海古墓群出土的《诗经》残页,正是这一地区丰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些残页的发现,不仅证明了《诗经》在古代西域地区的传播,也反映了当时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到西汉时期的重见天日,再到隋唐科举的必读教本,《诗经》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洋海古墓群出土的文书中还出现了“大风有隧,有空大谷。维此良人,作为式谷。维彼不顺,征以中垢。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复俾我悖。”这些诗句虽然残缺不整,但墨书的文字清晰可见,1600多年来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专家们对《大雅·荡之什·桑柔》诗文中的内容进行了释读:“大风疾吹呼呼响,长长山谷真空旷。想这好人多善良,所作所为都高尚。想那坏人不顺理,行为污秽真肮脏。大风疾吹呼呼响,贪利败类有一帮。好听的话就回答,听到诤言装醉样。贤良之士不肯用,反而视我为悖狂。”试想1600多年前,《诗经》中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从中原流传到古代西域地区,中原地区治国理政的思想也随之传入。
▲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洋海古墓群出土的前秦时期《诗经》残页。图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微信公众号
这些《诗经》残页,虽然历经千年风沙,残破不堪,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却历久弥新。它们不仅证明了《诗经》在古代西域地区的广泛传播与影响,更展示了中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与向心力。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时代,《诗经》能够被当地居民所传颂,这无疑是其艺术魅力与思想深邃的最好证明。
从吐鲁番的沙漠深处,到今天的课堂,《诗经》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在当下,“China Travel”成为网络热词,外国人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而这些出土的《诗经》残页,何尝不是“China Travel”在古代的生动体现呢?
监制:丁涛、杨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制图:赵静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新疆日报、新疆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