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观察 | 从街头“申小豹”看城市规划建设的现实意义
乌鲁木齐晚报评论员
近段时间,电影《哪吒2》的热度持续攀升,逐渐带火了属于乌鲁木齐人自己的“申小豹”——17组以雪豹形象为创意主题的街景造型。
这些“申小豹”或藏于枝丫之中,或攀于天桥之侧,或乖顺地立于街头,或顽皮地跃身上楼。形态各异,顽皮可爱,让人眼前一亮。不少网友甚至专门驱车前往“打卡”。
为什么是雪豹?
因为乌鲁木齐是全世界离雪豹热点最近的大都市。把雪豹造型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细节里,既体现出可亲可爱、可念可及的城市温度,又彰显出城市活力和独特魅力。而这,正是城市管理部门推出雪豹造型街景的初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如果说首府雪豹街景的推出,是从具体细节的“微观”处体现“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的话,那么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则是把这一理念真正融入了“宏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也在人。城市发展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
日前,《乌鲁木齐市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综合规划)》正式公示,明确提出,要“统筹把握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关系”,要“通盘谋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要“为乌鲁木齐践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落地、可感知的空间抓手”,要“着重完善文旅融合、城市风貌、综合交通等专项体系”……从宏观处谋划,从微观处落子,统筹考量,精准发力,力求规划建设既见“物”又见“人”。
近年来,乌鲁木齐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路网不断完善,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但在现实中,我们距离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建设目标仍然有较大差距。比如,从规划上看,存在城市风貌不够凸显,建筑风格比较单一,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园绿地配套不均等问题;从建设上看,道路网络贯通性有待提升,路网密度不足,特别是老城区道路狭窄拥堵、管网容量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从治理上看,城市精细化水平不高,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投诉率依然较高。
城市规划建设的精准发力,如何见“物”又见“人”?
首先要在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上发力。
雪豹街景“见缝插针”,城市空间利用也可以“精打细算”。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就要充分发挥每一寸土地、每一寸空间的价值。特别是要立足首府历史、人文、地理等特质,加大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研究,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绝不浪费一块地、一片天、一方土。
其次要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上发力。
城市的承载力,是城市功能的直接体现,与群众的幸福感相呼应。推窗见景、抬头见“豹”,虽然无法让你“涨工资”,却至少能令人心情顿好。提升承载力,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等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需求。《乌鲁木齐市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综合规划)》中明确了“八大重点功能片区”的总体定位,因地制宜呼应了各种现实需求。实现功能定位,就要狠抓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坚持城市体检先行,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着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和群众共赢的局面。
最后,还要在用心经营城市,努力实现内外兼修、人城和谐发展上用力。
要以人为本,用科技手段破解治理难题,理顺城市运行的业务需求,不断推进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等综合整治,持续优化人居环境,强化城市安全保障。造型别致的街头景观,也许并不能直接带来GDP的增加,却能让人从中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友好和活力,开放与包容,感受到城市发展的高度与人文关怀的温度,使人真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当然,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建筑和景观的设计,它涉及城市的整体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乌鲁木齐街头雪豹景观造型的出现,也许只是城市美化的一项具体工作。但我们更愿意从努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的角度,去探讨其背后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