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时评丨根治拖欠顽疾,切实为民企“松绑”
侯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民营经济的深切关怀,更释放出着力治理拖欠顽疾,切实为民营企业“松绑”的坚定决心。
拖欠民营企业账款这一积弊,长期以来制约着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拖欠账款问题看似是经济纠纷,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其负面影响牵扯甚广、不容小觑。
从微观层面看,拖欠账款直接影响企业现金流,导致研发停滞、生产中断甚至资金链断裂。许多民营企业因长期收不回账款被迫举债经营,陷入“越拖越难、越难越拖”的恶性循环。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本身利润微薄、资金有限,一笔长期拖欠的账款,足以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宏观层面看,拖欠账款问题若广泛蔓延,将会造成多方面、深层次的危害:企业经营受阻,投资意愿降低,进而影响就业,消费市场活力也会受抑;企业发展信心受挫,难以专注创新,导致经济增长缺乏动力。不容忽视的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往往是拖欠主体,若长期放任,政府公信力和市场信用体系将受到损害。
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有着复杂的成因。既有一些部门预算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支付能力不足、支付不及时;也有部分大型企业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形成的“拖欠惯性”;更有法治环境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短板,使民营企业维权成本高、周期长,助长拖欠之风。
令人欣慰的是,针对这一沉疴顽疾,各方已积极行动起来。在法治层面,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公布堪称重大突破,其中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法律责任。“赔偿”“处分”等刚性条款,为民营企业维权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后盾,让企业在面对拖欠账款时不再孤立无援,敢于挺直腰杆捍卫自身权益。
立法是起点,执行是关键。现实中,民营企业常因顾忌合作关系而不敢起诉“大客户”,司法程序耗时耗力也令中小微企业望而却步。因此,未来需配套建立快速仲裁机制、简化诉讼流程,并加强对地方保护主义的监督,确保法律条文真正转化为维权利器。
解决拖欠账款问题,既要“定规矩”,也要“疏堵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为治理拖欠账款问题指明了方向。此外,中央层面制定政策支持地方化债,也是在寻求解决拖欠账款问题的有效方法。
根治拖欠顽疾,须更加重视法治力量与源头治理。一方面,要持续完善法律法规,细化责任认定和处罚标准。同时,加大司法执行力度,缩短维权周期,降低维权成本。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用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央企国企带头清欠,从不同主体发力,形成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