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发布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指导方案
关于印发2024年自治区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指导方案的通知
各地、州、市卫生健康委,委直属直管各医疗机构:
当前,我区处于流感流行期,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制定了《2024年自治区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指导方案》,现印发给你们,供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参考使用。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
2025年1月13日
2024年自治区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指导方案
近期我区流感、副流感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为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呼吸道疾病诊疗中的优势,我局组织专家结合新疆地域、气候和名老中医临床工作经验,形成了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针对成人和儿童分别提出防治方药、中成药和非药物疗法。
一、成人防治方案
(一)预防方药
临床表现:平素体虚易感人群,或表现为体虚自汗,恶风,乏力,纳差等。
治法:益气固表止汗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防风6g,黄芪12g,白术12g。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加大枣1枚,煎煮两次,每次煎取150~180ml,每日早晚两次温服。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玉屏风丸等。
(二)治疗方案
1.风寒束表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流清涕,鼻塞声重,喷嚏,咽痒,咳嗽,痰白量少,舌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9g,防风9g,川芎9g,茯苓9g,羌活9g,独活9g,前胡9g,枳壳9g,桔梗9g,薄荷(后下)3g,生姜6g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煎取150~180ml,每日早晚两次温服。
加减:恶寒重者加麻黄、桂枝;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头项强痛,加葛根、白芷。
中成药:祖卡木颗粒、荆防颗粒、风寒感冒颗粒、正柴胡饮颗粒等。
2.风热犯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或未发热,咽干、咽痛,轻咳少痰,无汗。流黄稠涕,咳嗽,痰黏或黄,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15g,连翘15g,桑叶9g,杭菊花9g,桔梗9g,牛蒡子15g,竹叶6g,芦根30g,薄荷(后下)3g,生甘草3g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煎取150~180ml,每日早晚两次温服。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发热甚加石膏、大青叶;苔厚腻加广藿香、佩兰;咳嗽痰黄稠加浙贝母、瓜蒌皮;咽痛重加山豆根、蒲公英。
中成药:复方一枝蒿颗粒、金花清感颗粒、小柴胡颗粒、银翘解毒颗粒、痰热清胶囊、金银花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蓝芩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片)、双黄连口服液、复方银翘氨敏胶囊等。痰多者可加用橘红颗粒、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桉柠蒎肠溶软胶囊
3.表寒里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痛,咳嗽气急,尿赤,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炙麻黄6g,桂枝6g,石膏18g,杏仁6g,连翘9g,黄芩12g,防风9g,金银花15g,甘草6g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煎取150~180ml,每日早晚两次温服。
加减:寒湿甚者可加白术、薏苡仁等;纳差、苔腻者可加薏苡仁、广藿香、陈皮等;咳嗽痰多者可加苏子、陈皮、桑白皮等。
中成药:感冒清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感冒退热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
4.热毒壅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喘咳气短、咳嗽咯痰,痰多质黏色黄,胸部胀痛,口渴喜饮,面赤咽干,伴有胸中烦闷;或头身困重,
肌肉酸痛,小便短赤,大便或秘。舌质红,苔黄腻或灰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痰
方药:
热重者: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6g,生石膏(先煎)30g,杏仁9g,知母9g,鱼腥草15g,葶苈子9g,金荞麦9g,黄芩9g,浙贝母9g,生大黄9g,丹皮9g,青蒿15g
湿重者:甘露清瘟方(院内制剂):茵陈15g,青蒿15g,连翘12g,黄芩9g,射干9g,陈皮9g,法半夏6g,石菖蒲9g,豆蔻9g,广霍香6g,燀桃仁9g,伊贝母9g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煎取150~180ml,每日早晚两次温服。
加减:高热,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抽搐加羚羊角、僵蚕、地龙等;腹胀便结加枳实、元明粉;咳黄脓痰或痰有腥臭味,加鱼腥草、天竺黄、竹沥等;胸满咳逆,痰多,便秘,加葶苈子、大黄、芒硝;口干明显,舌红少津,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
中成药:热感赛比斯坦颗粒、清热退热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复方芩兰口服液、感冒退热颗粒、柴银感冒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莲花清咳片等,若胃肠不适、呕吐、腹泻者,宜服用具有化湿解表功效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散寒药茶等。痰多者可加重枇杷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液、复方鲜竹沥液、肺力咳合剂等。
5.寒凝痹阻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喘不得卧,胸闷气短,心痛彻背,不能安卧,口唇爪甲紫暗,手足不温、冷汗,心悸,尿少,面色苍白,气少懒言,甚或神识昏蒙、淡漠,舌紫黯,脉沉紧或沉细。
治法:宣痹通阳,祛痰散结
方药:瓜蒌薤白桂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枳实12g,厚朴12g,薤白9g,桂枝6g,瓜蒌实 12g,熟地黄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煎取150~180ml,每日早晚两次温服。
中成药:苏合香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舌下含服)等。
6.恢复期方药
(1)气阴两虚,湿热内生证。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肢体困倦,咳嗽少痰,伴咽干,气短,纳差,舌质红或淡、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苔微腻,脉浮或滑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化湿
方药:参麦宁肺方(院内制剂):太子参9g,山麦冬9g,防风9g,炒栀子9g,黄芩9g,北柴胡6g,炒白扁豆9g,广藿香6g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煎取150~180ml,每日早晚两次温服。
(2)燥邪伤肺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痰少,或痰中夹有少许的血丝,口渴,咽干鼻燥,舌干红,苔白或黄,脉浮数或细数。
治法:清宣燥热,润肺止咳,化痰平喘
方药:桑杏止咳方(院内制剂):桑叶6g,炒苦杏仁9g,桔梗4g,浙贝母3g,北沙参9g,白前6g,连翘9g,木蝴蝶5g,炒僵蚕6g,炒紫苏子9g,桑白皮9g,蜜百部9g,蜜款冬花9g,炒栀子9g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煎取150~180ml,每日早晚两次温服。
中成药:宣肺止嗽合剂。
(3)脾虚痰阻证
临床表现:恶风、喘促气短,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粘腻,肢体困重,胸闷纳呆、乏力倦怠,脘腹胀满,纳差便溏,舌质淡,苔白腻伴齿痕,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益气化痰
方药:益气固表丸加减(院内制剂):党参12g,浮小麦15g,白术9g,半夏6g,陈皮12g,苏子9g,防风9g,茯苓9g,生薏米15g,款冬花9g,黄芩9g,贝母9g,枇杷叶9g
煎服方法:
丸剂:口服,每次10丸,每日3次。
汤剂:每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煎取150~180ml,每日早晚两次温服。
(三)中医非药物治疗
1.功法锻炼:八段锦、太极拳等。
2.穴位按摩
(1)按揉风池穴
位置:风池穴位于后枕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操作。双手放在头部两侧,掌心对着耳朵,双手拇指分别按在两侧的风池穴上。揉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胀为度,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手指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
(2)揉擦迎香穴
位置: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操作方法:采用擦法操作,左手擦左侧,右手擦右侧。先擦热双手,握空拳,以两手拇指指间关节背侧,紧贴于鼻梁两侧,上下摩擦;或以中指指腹上下摩擦。每天早晚各做1次。
(3)按揉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于虎口,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在穴位上操作,右手拇指按揉左手合谷,左手拇指按揉右手合谷。揉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胀为度,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拇指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在两侧合谷穴上按揉持续时间各约3~5分钟,每天早晚各做1次。
3.推拿疗法
症见肌肉酸痛、恶风等周身症状者:解表疏风法。
症见鼻塞、流涕等头面部不适症状者:头面四大法。
症见咳嗽者:清肺经、揉膻中、揉肺腧。
症见发热者: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清肺经。
4.饮食有节
三餐进食规律,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谷类、优质蛋白质类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多饮水。如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药食两用食品辅助治疗,如萝卜、山药、薏米、藿香、菊花、荷叶、丝瓜、冬瓜等。
药膳:如银耳雪梨百合羹
组成:银耳、雪梨、百合、冰糖。
用法:银耳用温水泡20分钟,将泡好的银耳去根,撕成小块。雪梨去皮核,切成小块。百合掰成小块。将所有原料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烧开后调成小火炖煮20分钟,待锅内汤品炖制稍微粘稠,开大火加入适量冰糖,待冰糖融化后出锅,温食、凉食均可。
5.生活调摄
作息规律,夜卧早起,保障充分睡眠。运动和休息适度,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物和室内温度,注意防寒保暖和节气保健,应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保持愉快心情,顺应自然规律,精神外向,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及时佩戴口罩,开窗通风,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做好个人防护。
二、儿童防治方案
(一)预防方药
方药:苍术3g,金银花6g,桔梗3g,芦根9g,白茅根9g,藿香9g、生甘草3g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煮茶代饮,放少许冰糖。6岁以上小儿用方中剂量,3~6岁用1/2量,1~3岁用1/3量。疗程3天,可服用1~3个疗程。
中成药:可选择使用以玉屏风散为主要药物组成的中成药。
(二)治疗方案
1.外感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咽痛,伴有轻咳嗽、困倦乏力、口干咽燥、偶有腹泻、恶心,舌质红或淡、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苔微腻,脉浮或滑数。适用于感冒表证为主的感染者。
治法:疏风和解,扶正祛邪
方药:扶正和解方-银翘散合小柴胡汤:柴胡6g,葛根9g,黄芩9g,紫苏叶6g,金银花9g,太子参9g,藿香9g,苍术6g,芦根9g,蝉蜕6g,生甘草6g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煎取50~100ml,每日早晚两次温服,疗程3天,可服用1~3个疗程。6岁以上小儿用原剂量,3~6岁用1/2量,1~3岁用1/3量。
中成药:复方一枝蒿颗粒、祖卡木颗粒、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蒲地蓝口服液、小儿热速清颗粒(糖浆)等。
2. 燥邪伤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咽干鼻燥。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数。适用于咳嗽为主(支原体感染的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的患者。
治法:清宣燥热,润肺止咳
方药:桑杏止咳散(方):桑叶6g,炒苦杏仁9g,桔梗4g,浙贝母3g,北沙参9g,白前6g,连翘9g,木蝴蝶5g,炒僵蚕6g,炒紫苏子9g,桑白皮9g,蜜百部9g,蜜款冬花9g,炒栀子9g- 10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煎取50~100ml,每日早晚两次温服,疗程3天,可服用1~3个疗程。6岁以上小儿用方中剂量,3~6岁用1/2量,1~3岁用1/3量。
中成药:金振口服液、小儿宣肺止咳颗粒、宝咳宁颗粒等中成药。
3.痰热证
临床表现:高热,咳嗽喘促,喉间痰鸣,痰稠色黄,鼻翼煽动,面赤唇红,口干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适用于痰热证为主的感染者。
治法:清热解毒,涤痰开闭
方药:定喘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6g,苦杏仁9g,生石膏30~60g,芦根9g,薏苡仁18g,桃仁9g,黄连3g,清半夏6g,瓜蒌9g,黄芩9g,黄柏9g,焦栀子9g,甘草6g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煎取50~100ml,每日早晚两次温服,疗程3天,可服用1~3个疗程。6岁以上小儿用方中剂量,3~6岁用1/2量,1~3岁用1/3量。
中成药:回春散、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中成药。
4.寒痰证
临床表现:咳嗽,鼻流清涕,咽痒,喉间哮鸣,气急喘促,痰少色白多沫,形寒无汗,口不渴,饮食乏味,睡眠欠安,大便尚调,有时溏薄,小便清短,面色晦滞而青,口唇暗滞,舌淡,苔薄白或厚白,脉浮紧。适用于寒痰证为主的感染者。
治法:温肺散寒,涤痰开闭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6g,麻黄6g,紫菀6g,甘草6g,半夏6g,桂枝6g,生姜6g
煎服方法:(生姜6g可以自备,大约一元硬币大小厚薄3片)每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煎取50~100ml,每日早晚两次温服,疗程3天,可服用1~3个疗程。6岁以上小儿用方中剂量,3~6岁用1/2量,1~3岁用1/3量。
中成药:寒喘祖帕颗粒、小青龙颗粒等中成药。
(三)中医非药物治疗
1.中药香囊
可选用藿香、白芷、石菖蒲、艾叶、薄荷、丁香、佩兰、冰片、肉桂、辛夷等芳香化浊类中药,制成香囊,佩带胸前,或者悬挂室内,半月至1月换1包。用于本病预防。
2.穴位贴敷技术
(1)清热止咳贴剂
药物:桑白皮,地骨皮,杏仁,胆南星等,用姜汁或凡士林等赋形剂调匀。
穴位:天突、膻中、双肺俞等。
功效:清热、止咳、化痰。
适应症:风热闭肺证、痰(毒)热闭肺证。
操作方法:取药贴于相应穴位,4~6小时取下即可。
(2)散寒止咳贴剂
药物:麻黄,炒白果仁,细辛,五味子,炒白芥子等,用姜汁或凡士林等赋形剂调匀。
穴位:大椎、双肺俞等。
功效: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适应症:风寒袭表证。
操作方法:取药贴于相应穴位,4~6小时取下即可。
3.中药足浴熏洗
足浴处方:北柴胡30g,黄芩30g,生石膏60g,大青叶30g,板蓝根30g,葛根30g,连翘30g,贯众30g,蒲公英30g
功效:清热解毒,解肌退热。
主治:风热闭肺证,痰(毒)热闭肺证。
操作方法:将上方中药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锅加盖煎煮,大火烧开10分钟转中小火30分钟取汤2000 毫升,置于专用足浴盆内,加凉开水调节温度为37℃~40℃,患儿取坐位,双足浸泡药液中,药液以浸泡过足踝为度,加盖大毛巾以保持温度,每次足浴30分钟,每日1次,体温复升者每日可足浴1次或2次。足浴时在盆内套一足浴袋,防止交叉感染。
4.拔罐技术
穴位:大椎、肺俞、脾俞、神阙、中脘、天枢、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等。
功效: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等发热、咳嗽痰多者。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皮肤,选用合适大小的罐,急性期肺炎以闪火法拔大椎、肺俞及肺炎病灶处;恢复期拔双侧肺俞穴、双侧脾俞穴及炎症体表投影处。根据患儿年龄及拔罐时皮肤反应确定留罐时间,一般留罐时间为5~15min,依据患儿皮肤恢复程度决定拔罐频次,一般为每周1~2次。
三、注意事项
(一)上述中药汤方、中成药根据诊断及证型选择其中一种,请勿联合使用,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一般3~5天或症状消失即停止用药,如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请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二)在服用中药过程中若出现恶心、腹泻、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时,立即停止服用相关药物,必要时进行对症处理。
(三)中成药剂量参照说明书,无儿童用法用量者可据成人用量酌情应用。
(四)发热、肌肉酸痛者,服药后应多喝热水或热米粥等汤类,盖被取汗,以保持全身微汗出为宜,直至症状缓解或疾病解除。
(五)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患有基础性疾病、体质特殊等人群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若病情变化迅速,一旦出现高热、神志不清、呼吸喘促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六)有医疗机构制剂(中药类)的相关医院,可由专业中医师处方选用相关医疗机构制剂。如需医疗机构制剂调剂使用,审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细则(试行)》相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