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词:千年前的鸠杖堪称古代“老年证”
一音一韵,听新疆故事;一词一句,探文化精髓。
《辨词》栏目深入挖掘新疆的地理、历史、民俗、美食等元素,选取具有深厚历史积淀与独特地域特色的词条辨音解析。在悠扬变化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中,和读者一起领略新疆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体验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旁的哈拉和卓古墓曾出土过一把1400年前的鸠杖,不少人肯定有疑问,这把鸠杖是用来做什么的?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的哈拉和卓古墓出土的鸠杖。(资料图)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鸠念“jiū”。
这把鸠杖现馆藏于自治区博物馆,年代为北朝至唐代,通体黑色,长达1.74米,杖头是一只雕刻精细的斑鸠鸟,身涂少许红色,口衔红绶带。
据相关专家介绍,鸠杖也叫王杖或玉杖,是古代中原最具特色的手杖,在先秦时期就是长者地位的象征。到了西汉,尊老爱老逐渐演变成国家制度,鸠杖更成为朝廷敬老养老的标志。汉朝会给老人发鸠杖,官位品阶不同,鸠杖的材质也不一样,一般有青铜鸠杖、玉鸠杖、银质鸠杖和金鸠杖。
相关专家分析,鸠杖之所以成为朝廷敬老养老的标志,是因为斑鸠吃东西时不咀嚼,直接下咽,被誉为“不噎之鸟”。用鸠鸟作饰物,寓意“老人不噎”,就是祝福老人身体健康的意思。
还有学者分析认为,在我国的古代文字学中,“鸠”通“九”。九是个位数中最高的数字,又称“天数”,象征极高、极多、极长、极大之意。赠予老者,即有“九秩”(90岁)长寿之喻。
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专家分析,这支鸠杖的出现说明,中原王朝的“高年授杖”制度曾流传于西域地区。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整理)
[责任编辑: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