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 巴里坤人共吃温暖杏皮饭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冬至饭出锅喽……”
12月21日13时,伴随着大厨一声响亮的吆喝,人们纷纷端起碗,围向烟气氤氲的土灶。盛上一碗“杏皮子”,巴里坤人的冬至圆圆满满。
当天,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在县文博园和奎苏镇举行迎冬至系列民俗活动。各族群众和各地游客免费品尝“杏皮子”、土火锅、饺子、巴里坤年馍,还可欣赏歌舞。
12月21日,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举办迎冬至系列民俗活动。在巴里坤县文博园,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品尝“杏皮饭”等美食。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摄
巴里坤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晓亮介绍,巴里坤的冬至饭和别处不一样,“杏皮子”是巴里坤冬至的主角。“杏皮子”又称“杏皮饭”。不过,这个“杏皮”并不是杏子,而是指用面皮捻成的中间大两头小的面片,因外形如杏干,巴里坤人称其为“杏皮子”。
“杏皮饭”在巴里坤已有数百年历史。冬至当天,人们添旺炉火,将土豆、萝卜切丁,羊肉切碎,先炒后煮,再加入青菜、枸杞、黑木耳、豆腐丁增色添味,煮好后再添入“杏皮”。全部煮至入味后盛至碗中,再在碗中盛入煮熟的饺子——这碗热气腾腾的“杏皮饭”,驱寒补身,是巴里坤人冬至时的最爱。
“我第一次来巴里坤,就赶上了这么有意思的民俗,很高兴。”来自上海的游客方先生拿起手机不停地拍。他说,要让家乡亲友都感受到巴里坤人、新疆人的幸福冬至。
12月21日,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举办迎冬至系列民俗活动。在巴里坤县文博园,两名小女孩在高兴地品尝刚刚出锅的油馃子。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摄
冬至大如年,“杏皮饭”是一碗“亲情饭”。
连日来,在巴里坤县各社区、乡村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大院、福利院,社区干部带领志愿者给老人们做“杏皮饭”,陪老人们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至。
12月19日,巴里坤县巴里坤镇广东路社区干部带领共驻共建单位党员、居民志愿者及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巴里坤县福利院,给老人们制作“杏皮饭”。和面、擀皮、搓“杏皮”、拌馅、包饺子,一碗碗香气扑鼻、热气腾腾的“杏皮饭”送到了老人们手中。医护人员给老人们义诊,志愿者给老人们理发,崭新的帽子、手套、秋衣等保暖用品送到每位老人手中。
“党的政策好,我们在福利院吃得好、穿得好,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过冬至,有这么多年轻人来看望我们,全院的老人都高兴得很。”老人杨守连说。
“巴里坤人的冬至饭做好后,都会与周边邻居互相送。”参加活动的巴里坤县档案馆副馆长龚艳荣说,“我们不能忘了福利院的老人们。”
老有所养,是巴里坤县做好民生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巴里坤县在城乡建成了19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福利院、幸福大院、老年活动中心和46个老年人助餐点,全县鳏寡孤独老人、失能老人都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为减轻老年人就餐负担,巴里坤县拿出财政资金对助餐点实行补贴。巴里坤镇老年人助餐点里,老人们每日三餐标准为37元,其中个人只需自付12元;其余乡镇助餐点,老年人每日三餐标准为30元,其中个人只需自付10元。
八墙子乡幸福大院里,刚刚吃完“杏皮饭”的阿格喜沃巴村村民巴哈提拜克·萨合道拉对大院的生活竖起了大拇指:“幸福大院好得很,吃得好,还可以跳舞、唱歌,按摩机也有,看书看报、打扑克的地方也有,我们生活得很幸福。”
团结情谊深。“杏皮饭”是一碗“团圆饭”。
“大嫂子,大哥,我给你送冬至饭来了。”21日一大早,巴里坤县奎苏镇二十里村的高彩萍就端着一盆香喷喷的“杏皮饭”,送到了哈萨克族大哥毛沙·马菲家里。
“我们两家人,就像一家人,感情好得很。”毛沙·马菲说,“我和妻子身体不太好,家里有啥困难,高彩萍一家人都会帮忙。今天这个冬至饭,香得很。 ”
今年9月,高彩萍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
90多年来,巴里坤县广为流传“一斗青稞四代情”的感人故事。故事中,汉族小伙张盼贵不顾自家困难,拿出一斗青稞救了哈萨克族青年努尔哈森一家人的命。至此之后,两家每一代人中的老大都会结为异性兄弟,传承这份珍贵的情感。
高彩萍是张盼贵的孙媳妇,与丈夫张建新一起,与努尔哈森的后代木塔里甫·索勒塔汗一家成为亲人。尽管木塔里甫一家已经迁往伊吾县居住,但两家人的情谊依旧深厚。
“嫂子和张建新大哥早早就邀请我们来过冬至了,我心里暖和得很。”当天一早赶到高彩萍家吃“杏皮饭”的木塔里甫说,几十年来,两家人互帮互助,交往从未间断。
高彩萍家里,亲戚邻居们围坐在一起,一边熟练地包着饺子,搓着杏皮子,一边回忆着那段感人往事。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高彩萍说:“我们要让各族群众之间的团结情谊永远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