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新疆 | 天山雪
品读新疆
诗人们踏歌天山,感悟起兴
天山雪从苏武牧羊的故事
飘向同样苍郁辽阔的边塞诗世界
点击音频收听《天山雪》
天山雪,又开始洋洋洒洒地下了起来,想起了一幅画。
乾隆二十年即公元1755年的春天,扬州八怪之一的华喦画了一幅《天山积雪图》。
画面中,一位身披火焰般红色大氅的旅客,牵着一峰骆驼,藏掖宝剑,艰难地走在天山脚下,天高地迥的意境中满是行路人的孤寂。天山之上,鸿雁的一声长鸣,刺破了长空的宁静,旅人和骆驼都不由得抬起头来,远望孤鸿翱翔。简洁的笔调里,天空的清冷和天山的白雪让人生寒。但旅人身上那火焰般的红色与骆驼深沉的黄褐色,让人精神振奋,足以消融寒意。
橐笔远游的华喦以“离垢居士”自号,拥有位卑不妨怀高的胸襟,意气飞扬,边塞行旅是他经常表现的主题,《天山积雪图》画出了远行边塞的苍凉与诗意。
华喦一生的行踪里没有天山,他绘《天山积雪图》的心思从何而来?
应该来自中国诗歌里的“天山雪”意象。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诗里写“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白头的苏武和天山雪一样,心洁如雪。
《天山积雪图》华喦作(资料图)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写过一首《梅花落》,“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梅岭的梅花开了,遥远的天山雪还未融化吧?眼前的梅花似边塞的雪花,远处的雪花也像眼前的梅花。几万里广袤荒凉的匈奴之地还在冰封雪飘之中,连春来的消息还不知晓。诗人细腻的心思里,表达出边地对文明开化的渴望。
相较于卢照邻的凭空遐想,同为“初唐四杰”的骆宾王,足迹到过天山。咸亨元年即公元670年,骆宾王从军西域,其《晚度天山有怀京邑》诗云:“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戍边诗人身在天山,心在京华。
诗人们踏歌天山,感悟起兴,天山雪从苏武牧羊的故事,飘向同样苍郁辽阔的边塞诗世界,其意象渐渐丰富起来。唐代诗人陈羽的《从军行》里写:“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李益的《从军北征》里有:“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无论是万里征途的大无畏,还是关山万重的思乡泪,“天山雪”所代表的壮阔边关景象不断被新的诗行描摹着,戍边精神、家国之情被反复吟哦,也被尊崇和信仰。
因此,由“天山雪”催生的边塞诗,既有宏大的叙事、寓意格局,又有浓烈幽深的情思。李白的“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虞世南的“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在想象和描摹天山的苦寒之境时,表达出对戍边将士们的关切和敬佩。
“天山雪”飘洒在一行行诗歌里,像一个个有灵魂的灯盏。王维、谢眺等众多诗人都在“酸声苦调少人知,食雪天山忆苏武”边关叙事里,感叹执着大义,坚强与无畏。
“天山雪”意象,在大唐排名第一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中出现最多,正是他的情有独钟,才有了“天山雪”在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漫天飞扬。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岑参的这句诗气象万千,成为描写天山雪著名的诗句之一。出身相门之后、郁郁不得志的岑参,曾两次从军边塞,在新疆一共度过了6年的戍边岁月。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是西域留给岑参的印象。但是他的笔触却饱蘸激昂慷慨,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篇。你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吟雪诗能够与这首相媲美的,恐怕只有东晋才女谢道韫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了。千百年来,浩如烟海的诗歌,能拎出两句来做对比的,并不多。
“千峰万岭雪崔嵬”“千树万树梨花开”,他树立了天山雪瑰丽壮美、气度不凡的千古形象。直到今天,就冲这两句,多少人千里迢迢来新疆体味冰雪世界。
除了崔嵬岭雪,还有赤亭北风、银山汉月,还有交河飞鸟、轮台马蹄,还有万里寒霭、千丈崖冰,还有卧不暖的狐裘、冻欲断的宝刀,如果拿这些当作人生意趣,该是怎样一番豪情万状,怎样一番英雄悲歌。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令人遥想岑参雪路送君的惆怅寂寥。多年以后,抬棺进疆的左宗棠赋诗道,“提戎敌忾效前驱,马蹄蹴破天山雪”,那铿锵之声犹在耳畔。
“天山雪”,凝结了中华五千年的玉洁冰清。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文/刘让群)
主播:艾丽菲热
新疆文化艺术研究会朗诵艺术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