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锁”塔克拉玛干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启示(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
11月28日10时37分,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了“绿围脖”。
佳音传来,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欣喜不已,他们的愿景此刻成为了现实。
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横卧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千百年来,它不断侵蚀着周边绿洲,人与沙的博弈从未停止。
“敢教日月换新天”。2023年11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打响。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携手并肩、迎难而上,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攻坚。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合龙。这一人类防沙治沙史上的奇迹,不仅是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任务,也是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
群策群力 守护绿色家园
皮山县科克铁热克镇至叶城方向沙漠锁边任务现场,高低起伏的沙丘记录着它嬗变前的模样。
“以前,这里只有沙包。现在不一样了,有了高立式沙障,能挡住黄沙流动。”看着自己搭建的高立式沙障,皮山县林业和草原局国有林场服务中心管护员伊卜拉依木·努尔麦麦提欣慰地说。
皮山县科克铁热克镇至叶城方向空白区,是皮山县65公里锁边任务的主战场。这里的沙粒直径不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一阵微风能让细碎的沙粒随风飘散。2023年年底,伊卜拉依木参加了空白区锁边任务,这个生活在山区乡——皮山县康克尔柯尔克孜族乡的27岁小伙,第一次走进这片区域。
今年4月底开始,伊卜拉依木每天“光顾”一次任务现场,绘制空白区锁边工程治沙项目布局图,与7个乡镇18个村的300余名群众一起搭建高立式沙障。经过41天的奋战,一道道芦苇帘披在1.5万亩大小各异的沙包上。
“目前,和田地区已有8277户群众承包沙地41.2万亩,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33家企业参与防沙治沙。”和田地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骆爱科告诉记者。
“一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城市真实的写照。
群策群力,守护家园,在这场人与自然的鏖战中,天山南北无数治沙人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与沙斗智斗勇,创造了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从叶城县城出发,向东30多公里,叶城县20万亩生态林基地出现在眼前。放眼望去,一排排白杨、胡杨、沙枣等树木在沙漠边缘次第铺展,犹如两条绿色屏障。“2016年年初开始建设,每天有4万名各族干部群众在这里铺设滴灌管、栽树、浇水……这才有了如今的20万亩生态林。”叶城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麦麦提江·吐尔逊说。
一棵棵树、一丛丛花、一处处风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在接续奋斗中,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也铸造了团结协作、守望相助的精神丰碑。
绿富同兴 夯实团结根基
防沙治沙不仅是一项艰巨的生态任务,也是一项惠及民生的经济工程。
曾经,面对茫茫沙海,于田县木尕拉镇阿勒村村民亚森江·麦麦提忧心忡忡,如何让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好。现在,他找到了答案。在沙漠人工种植红柳和梭梭,再接种肉苁蓉,仅此一项,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他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肉苁蓉种植能手。
合龙,合的是民心,带来的是民富。面对漫漫黄沙,新疆治沙人学会了换一种角度看沙漠,把绿化与产业化相结合,把治沙与致富相联系,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同频共振。
——发展沙产业,关键要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于田县种植肉苁蓉21.4万亩,2023年,建成集商品集散、产品加工、价格信息汇集、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于田县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使之成为防沙固沙、带动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于田县4.8万余亩玫瑰花,已形成从培育、种植、采摘到加工、收购、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亩均收入6000元。在于田县,大芸、玫瑰花相关合作社已达40余家,培育龙头企业3家,带动就业1万余人,真正实现了绿富同兴。
——发展沙产业,需差异化定位。皮山县引进安徽特色农产品瓜蒌,种植面积1.2万亩,建成炒货生产区、酿酒生产区、中药材(天花粉)生产区、配套有机肥生产区等厂房,吸纳当地1100余人就业。2025年,瓜蒌种植面积将扩大到4.6万亩;洛浦县选取6处试验田,种植白刺、沙拐枣、榛子、柠条等耐旱、耐盐碱、抗风沙作物300亩。
——发展沙产业,重在因地制宜。位于和田县的新疆昆仑优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第一年试养螃蟹,销售了18吨、产值约200万元;且末县海鲜养殖基地200万颗珍珠贝苗试养成功;麦盖提县N39○沙漠旅游景区推出沙漠徒步、乘沙漠冲浪车、滑沙等项目,在景区星空营地,游客还可以摄影、观星空、赏日出日落。
目前,新疆沙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84.5万亩,沙产业年产值达43.7亿元……在与黄沙博弈的过程中,从最初的构想到如今遍地开花,新疆沙产业蓬勃发展。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的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才能战胜自然、守护美好家园。
久久为功 构筑精神家园
初冬时节,在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1.1万亩防沙治沙工程现场,30岁的麦图尔荪·麦托合提正和工友平整沙地。工程现场旁,前几年种下的梭梭生机盎然。
成长在素有“红枣之乡”美誉的拜什托格拉克乡,麦图尔荪对种植既能防风固沙、又有经济效益的红枣树颇有感情。“前期的路、电、水井等基础设施都是政府投资建设的,我这4500亩地平整完、铺完滴灌管,明年开春就能种红枣树了。”麦图尔荪憧憬着未来。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建设过程中,涌现出帕提古丽·亚森、李鹏等一批又一批防沙治沙典型,他们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激励着包括麦图尔荪在内的南疆干部群众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这种奋斗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打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还要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久久为功。”洛浦县副县长艾力·巴拉提介绍,洛浦县探索出主体多元、途径多元、模式多元、品种多元、科技多元的“五个多元”治沙模式,按照“合作社+群众”“企业+群众”“政府+群众”模式,激发全地区各族群众主动参与治沙。此外,根据沙区水源分布和沙化程度,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治沙、光伏治沙、工程固沙和牧光互补等多种治沙方式。
墨玉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张合告诉记者,立足县情,墨玉县精准定位五个风口,精确划定两大沙源区,严密布置三道阻击线,把生物治沙、光伏治沙作为重点,确定防沙治沙面积189万亩。截至目前,3200余名群众完成防沙治沙20余万亩。
绿“锁”塔克拉玛干,护的是绿洲,守的是百姓美好生活。新疆各族人民将同心协力、接续奋斗,在更加宜居宜业的共有精神家园里,生活得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