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贸试验区一周年】优化营商“软环境” 构筑发展“硬支撑”——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8月1日,高新区(新市区)政务服务中心,企业人员正在办理相关业务。(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1月22日,在经开区(头屯河区)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向客商介绍办理流程。(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11月28日,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务区商事争端解决中心涉外律师服务室,值班律师张红霞正在记录一家企业的法律咨询信息。(全媒体记者饶俊华摄)
8月30日,在经开区(头屯河区)政务服务大厅,办事群众在办理商贸信息查询相关业务。(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唐红梅 饶俊华 王丽丽 王媛媛 王璇 牟敏)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一流营商环境是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个个“首创”和“率先”的诞生,让创新驱动的活力激越澎湃;一项项创新实验任务相继落地,让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竞相涌流;一扇扇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让新疆与世界的联系越发紧密……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建设一年来,乌鲁木齐片区率先在政务环境、投资便利、资金流动、人员往来、法治保障等领域深化改革实践,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
市场准入+政务服务
优化审批制度流程 项目落地更便捷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最大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归根结底靠优越的营商环境支撑。
11月27日,在经开区(头屯河区)政务服务大厅自贸试验区企业服务专区,前来办业务的企业工作人员正在有序排队。
“原来要3到5个工作日才能办完的工程项目竣工备案业务,现在1天就办完了。”秦基地产开发部开发专员李帅说,首次使用乌鲁木齐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3.0完成项目竣工备案,高效的服务让他感受到了营商环境的优化。
这只是乌鲁木齐片区优化审批流程的一个缩影。
在高新区(新市区)政务服务中心,每天也有不少企业前来办理入驻、迁移自贸试验区的相关事宜。
借鉴上海等国内其他自贸区虚拟注册的模式,乌鲁木齐片区高新功能区块为生产经营不在自贸试验区的企业免费开通虚拟注册绿色通道,吸引企业快速入驻,推动项目快速落地。
市场主体和企业的满意度、获得感是检验营商环境好坏的主要标准。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3年11月1日至2024年10月31日,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共设立各类经营主体8582户。
目前,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自贸区证照同办系统已上线试运行,新疆自贸试验区范围内的申请人只需线上提交一套材料,便可在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窗口同时领取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
市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科科长王斌介绍,该局同步在乌鲁木齐片区实施食品经营许可等“证照同办”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证照同办流程,实现“一窗受理、一次提交、并联审批、一次办结”。
从“多头办理”到“一窗办理”、从“线下办理”到“一网通办”、从“串联办理”变为“并联办理”、从“信息孤岛”变为“互联互通”……目前,依申请类事项网办率达到91%,“即办件”占比提升至37%,审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至法定时限的76%以内。承接自治区第一批20项下放经济社会管理事权,实现线上线下全面办理。
今年,乌鲁木齐市数字化发展局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构建“政务+金融”服务体系,在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经开功能区块设立金融服务区。将银行非现金业务服务窗口延伸至政务服务大厅,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创新优化“政务+金融”的综合服务,满足群众就近办理需求。
打造线下自贸政务服务专区,设置“综合服务”、“帮办代办”专窗,涵盖企业设立、数字化转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几十项业务,采取“专区+专窗+专人”的工作模式,让企业从选址落户到办理过程均有“一对一”填报指导。
同时,市数字化发展局以深化“综窗改革”为突破口,持续做好就业社保、医保、法律服务、交通运输等入驻工作,方便了企业和办事群众的业务办理,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快办”转变。
投资保障+金融开放
贸易便利化持续提升 拓展市场更从容
企业是营商环境的直接体验者和受益者。自贸试验区是否能吸引企业入驻,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贸易便利化。
今年,国际友人克拉西克·保罗经常来乌鲁木齐,因为他和国内的合作伙伴在乌鲁木齐片区成立了一家食品销售公司。
在新疆中亚互联(国际)孵化器(简称中亚互联)的帮助下,克拉西克·保罗的公司落地过程中,从翻译、海关申报、物流洽谈等各方面,中亚互联采用全程服务。
“中亚互联为我解决了工作、签证、生活一系列难题,还成为企业和政府沟通的桥梁。”克拉西克·保罗说。
今年,经开区(头屯河区)外资企业服务中心设在中亚互联,成为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首个外企服务中心。中亚互联还在国外建立了阿拉木图企业服务中心、阿斯塔纳及塔什干办事处,并在阿拉木图打造经开功能区块企业服务中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竞争力、吸引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
这两天,在乌鲁木齐移民事务服务中心(海外人才服务中心),外籍专家奥萨马“一站式”办理了外汇兑换业务等多个事项。作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外籍专家,他经常往来于两国间开展业务,方便快捷的服务让他的工作和生活都更为便利。
乌鲁木齐移民事务服务中心(海外人才服务中心)还推出“乌鲁木齐移民与海外人才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通过小程序就可以对涉外公证、入境体检、境外驾照转换等15项涉外业务及服务进行线上预约办理,部分业务还可实现预审功能。
高新区(新市区)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副区长)孙笑宇说,该服务中心通过构筑服务功能“一站式”新场景、创新业务受理“一窗办”等新模式,不断化解海外人才来乌生活工作的后顾之忧。
自贸试验区的建设离不开金融开放。乌鲁木齐片区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提升金融业发展质量,服务企业的金融生态更加高效。
10月底,中国银行乌鲁木齐市高铁新区天鹅湖路自贸支行,办结了《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出台后的首笔业务。
这项首笔业务是为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的境外企业“香颂国际”办理了外汇NRA账户不落地结汇境内支付业务,将其外汇NRA账户下28.5万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后,在境内支付给新疆面包蛋糕连锁品牌经营。
这一业务的成功落地,标志着乌鲁木齐片区在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又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我们正在筹备新门店,急需资金,有了中国银行的不落地结汇服务,极大地便利了我们企业的资金运作。”新疆和睦家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刚说。
一年来,乌鲁木齐片区积极开拓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合作模式创新。截至9月末,乌鲁木齐片区合计开立25个NRA账户(即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其中人民币账户22个,美元账户3个。
接下来,乌鲁木齐片区还将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手段、丰富金融业态,推动“产业+金融”深度融合、为乌鲁木齐片区争做对外开放的前沿和“试验田”,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金融支持。
法务区+“一站式”争端解决中心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走出去步伐更稳健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本月刚刚揭牌成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务区(以下简称法务区),对于加快建设同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法治体系、提供优质涉外法治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法务区将打造“立足新疆、面向国内、辐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服务高地,服务新疆自贸试验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11月28日,在法务区商事争端解决中心涉外律师服务室,值班律师张红霞记录着一家企业的咨询信息。
“这家贸易公司想走出国门开展涉外贸易,但并不了解国外的政策和法律,希望我们涉外律师团队能为其提供法律上的帮助。”张红霞说,自11月17日法务区揭牌成立以来,涉外律师服务室已接待多家企业的涉外法律咨询服务。
法务区设有商事争端解决中心、乌鲁木齐仲裁委(乌鲁木齐国际仲裁院)、中国(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巡回审判点等功能板块,每个板块又包含多个法律服务功能室,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的区域,旨在积极引进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
目前,法务区已组建了涉外法律专家和律师团队,为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
去年11月,乌鲁木齐片区经开功能区块“一站式”争端解决中心揭牌成立,成为新疆自贸试验区设立后的首个“一站式”争端解决中心,该中心通过政务服务、法检司政的公共职能与律师事务所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搭建起涉外商事诉讼、仲裁与调解“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
得益于“一站式”争端解决中心的帮助,新疆丝路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哈萨克斯坦建设的海外仓顺利落地,成为新疆自贸试验区揭牌后,乌鲁木齐片区经开功能区块首个落地的海外仓。
目前,乌鲁木齐片区有三个自贸试验区巡回法庭。
今年7月3日,米东区人民法院正式挂牌成立甘泉堡自由贸易试验区巡回法庭,初步形成“社区调解中心+巡回法庭”的新工作机制,就地受理、就地调解和审理纠纷,最大限度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司法服务。
一年来,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巡回法庭持续打出利企、惠企“组合拳”,常态化开展送法进自贸试验区企业法律服务工作,努力打造更优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障各项举措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为自贸试验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