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词:新疆古代女子的“化妆盒”原来长这样!
一音一韵,听新疆故事;一词一句,探文化精髓。
《辨词》栏目深入挖掘新疆的地理、历史、民俗、美食等元素,选取具有深厚历史积淀与独特地域特色的词条辨音解析。在悠扬变化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中,和读者一起领略新疆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体验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
新疆古代女子的“化妆盒”长啥样?里面会有哪些物品?在新疆博物馆,一件汉晋时期的漆奁为我们揭开谜底。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漆奁中“奁”念“lián”。
在新疆博物馆展厅中陈列的汉晋时期漆奁(资料图)。
这件漆奁出土于尼雅遗址1号墓地3号墓,学者研究认为,该墓主应该是精绝贵族夫妇,漆奁被放置于女墓主身体一侧。它的外形呈圆筒状,外表乌黑光亮,盒体为竹胎,高13.5厘米,直径14厘米,内壁红漆,外壁黑漆。盖上有铜制钮环,钮环上还有用于抓手的丝带。
漆奁内没有金银首饰,放有盛装铜镜的汉字铭文锦袋、椭圆形毛毡栉袋、小香囊、生丝、木线轴及各种丝绵团。
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其产地主要在我国南方地区。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战国时期,中原漆器就已传入新疆。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原的丝织品、漆器等大量传入这里。尼雅遗址出土的这件漆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见证了中原生活习俗对西域居民生活的影响。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整理)
更多相关报道,请点击图片进行阅读↓↓↓
[责任编辑:翁欣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