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的新疆实践丨四十余载光阴 两代人接力播绿 把5000亩荒山种成了“花果山”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通讯员 朱文斌
“从秋天苹果成熟到现在,我们的红苹果很畅销,一件5公斤49.9元,包邮卖到了全国好多地方。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二三百件呢!”11月4日,站在自家的果园旁,今年56岁的周海全欣慰地说。
周海全所在的红沙湾村,位于玛纳斯县南部山区的塔西河哈萨克族乡,眼前大片的果园,曾经是坡陡沟深、草木不生的荒山坡,如今,这里栽满了苹果树、毛白杨、大叶榆等树种,面积达5000多亩,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一片绿海。
“我从15岁起种树,这一种就是41年。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一棵棵果树结满果实,我心里特别满足。”周海全说。
绿色初心 种下绿色梦
红沙湾村地处天山山脉北坡中段的前山地带,这里丘陵连绵,干旱少雨,生态十分脆弱。
在周海全儿时的记忆里,每年春天只要一刮大风,村庄里到处尘土飞扬。
“刮大风的时候,你要是站在外面说会儿话,满嘴都是沙土。”周海全说。
“什么时候我的家乡也变得山青草绿,那该多好啊!”这是周海全儿时的愿望。
1983年,红沙湾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周海全的父亲周贵荣承包下了村前的一片荒山坡。当年,周海全便跟随父亲开始种树。那时,他们使用最原始的种树工具——铁锹,一锹一锹地挖出树坑,再小心翼翼地栽下树苗。就这样,他们每年种一点,渐渐地,在这片荒山坡上种出了一个“小绿洲”。
1994年,最早种下的毛白杨成材了。那时,木材价格高,政策也允许对一部分成材林进行间伐。为了支援村里的建设,父亲周贵荣决定间伐出售一小部分树木。看到自己种了十几年的树木轰然倒下,周海全心痛不已。他暗暗发誓:“今后我一棵树都不卖,并且,还要种更多的树!”
1995年,周海全用父亲卖树的钱,雇来推土机将荒山坡上的一个个沟壑填平,平整成大块土地。这样不仅方便种树,也节约水资源。当地政府也大力支持他们在荒山上植树。那些年,玛纳斯县政府甚至将全县的春秋季植树造林活动现场安排在了这里,动员全县的干部职工一起在周海全平整的荒坡上种树。这一切,都给了周海全巨大的精神动力。
1997年,周贵荣因年事已高搬到了县城居住。临走前,他紧紧拉着周海全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海全,这片林子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坚持种树,让这些荒坡都变绿。”
1998年,周海全从父亲手中正式接过种树的“接力棒”。那一年,他绿化了300多亩荒山,在荒山坡上种植了毛白杨、白榆和山楂等树木。仅是购买苗木,他就花费了数万元。
如今,父亲周贵荣已经87岁高龄了。每年在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都会让周海全开车带他到林子里看一看。到了每年的高温季节,他也会打电话提醒周海全哪片林子容易受旱,要及时浇水。周海全说,父亲的这些举动,无形中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那就是多种树、种好树。
坚守不渝 树比钱更有价值
2000年,周海全结婚了,妻子杨建红非常支持他种树,相信他能把荒山变绿。20多年来,他们相互支持,一直坚守绿化荒山的初心。
“那些年种树特别艰苦。我们夫妻俩每天从山脚下一趟趟往山上背树苗,山坡上的路崎岖不平,我们的肩膀和脚都磨破了皮,光鞋子就穿烂了几十双。”杨建红回忆道。
种树并非易事,尤其是在这片贫瘠的荒山上大面积种树。为了支付购买树苗、种树、水费等费用,前些年周海全每年都要外出务工挣钱。他跑过大货车、下过煤矿,尝尽了生活的艰辛。然而,无论多苦多累,他始终没有忘记心中的绿色梦想。
每当积攒到一些钱,周海全便迫不及待地回到村里,继续种树。
由于荒山坡的土地盐碱化、沙化比较严重,加上灌溉用水紧缺等原因,导致前期种下的树苗存活率比较低。为了提高成活率,周海全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时间去补种树苗。并且,他还得四处奔波,寻求技术和资金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海全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而且欠下的债务也越来越多。无奈之下,他把林权抵押给了银行,累计在银行贷款200余万元。前些年,他每年务工挣的钱只够偿还银行的利息。一些村民见此情景很是不解,在背后议论纷纷,说干啥不行非要种树,真是脑子“进水”了。甚至还有人调侃地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他“周傻子”。
面对非议,周海全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说:“树比钱更有价值。只要这些树能活下来,我就心满意足了。”
再苦再累,周海全从未想过放弃种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荒山坡上先后栽植了各类树木100多万棵,昔日的荒山坡逐渐披上了绿装,变成了他儿时梦想中的青山。
前些年,木材行情好的时候,一位木材经销商带着2000万元现金找到周海全,要买下他种的这一大片树林。然而,面对金钱的诱惑,他选择了拒绝。
“卖树容易种树难啊,树要是被砍伐了,这里不就又变成荒山了吗!”
以林养林 青山还要成金山
“一年水费要20多万元,银行利息是18万元,说实话压力很大。”周海全坦言,这些年他在种树上已经投入了700多万元。
如何才能靠山吃山呢?随着荒山被逐渐绿化,周海全开始思考如何把这些绿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2002年,他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从南疆引进不同品种的苹果树苗,种植了60亩苹果树。然而,当年冬天,老鼠吃掉了一半的树苗。周海全没有气馁,第二年,他一边摸索经验、加强管护,一边自己培育果树苗、继续种果树。
2009年,玛纳斯县大面积发展林果业,周海全抓住机遇扩大果树种植面积。而他培育的苹果树苗当年也销售一空,在全县种植了3000多亩,仅他所在的红沙湾村就种植了近千亩果树。随着苹果产量越来越高,2014年,周海全牵头成立了一家果蔬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自己和当地种植的林果产品。如今,合作社注册的“塔河红”苹果已经很有名气,产品远销到北京、上海等地。这也让周海全更加坚定了以林养林的信心。
成功走出了第一步,周海全又开始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的多种模式。
从2015年起,在福建援疆三明市分指挥部的支持下,周海全在自家林地成功种植了大球盖菇、榆黄菇、茶树菇、灵芝和木耳等菌类。在树林里散养了土鸡,饲养了牛、羊等牲畜,探索林下多种经营增收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荒山变成了青山,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休闲观光。今年周海全又在自家林地内开办了一家农家乐。除了接待游客,还销售自己和当地村民生产的苹果、牛羊肉和食用菌产品。
“没想到啊,当年的‘周傻子’原来脑子很灵光,不光让荒山坡种满了树,还靠种树生了财!”一位当年给周海全起绰号的村民赞叹道。
这些年,看到周海全的成功之道,村民们纷纷效仿,都开始在荒山坡上种果树、发展林下经济。到目前,红沙湾村累计种植各类林木8000多亩。
夏日里,走进红沙湾村,只见到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而到了秋季,果实压弯了枝条,红彤彤的苹果映红了村民们的笑脸。
■快评
植绿增绿就要有一股韧劲
黄红英
四十余载光阴,两代人接力。周海全一家坚持绿化荒山,不仅让荒山变成绿海,还探索出了多种林下经济模式。荒山披绿生金,百姓增收致富,这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久久为功建设美丽新疆的又一缩影。
植绿增绿就要有矢志不渝的韧劲。
1983年,玛纳斯的农民周海全和父亲开始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栽下树苗。1998年,从父亲手中接过种树的“接力棒”后,他坚持植绿。40多年过去了,周海全终于实现了儿时愿望:家乡也变得山青草绿。荒山变绿山,青山成金山,不能靠神笔马良一笔绘就,而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
新疆今日植绿增绿的所有奇迹,无论是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还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依靠的都是逼退沙漠、披绿荒山、造福子孙后代的一股子韧劲。
植绿增绿就要有科学治理的韧劲。
治沙防沙、植绿增绿,不能蛮干,要因地制宜、科学施治。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也是促进天人和谐的必然选择。从防沙治沙妙用“草方格”,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等到麦盖提县义务植树,给树苗罩上网罩,防止树苗冬天被野兔、野鸡等小动物啃食……一点点摸索出来的科学方法,提高了植绿增绿的质效,确保环境保护可持续进行。
只有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坚持科学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才能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质量和稳定性,形成可复制、能推广,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实践充分证明,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水青山就会不断释放发展红利。只要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始终保持一股子韧劲,我们就一定能建设好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