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新疆 | 盛世华彩 禀赋龟兹
吉尔
1300多年前,玄奘西行取经,途经龟兹,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1986年,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重走玄奘之路,游览库车(龟兹)后写下“平生看尽山千万,不及龟兹一片云”的壮美诗篇。
作为一个热衷于历史文化的写作者,我常常感叹,生在龟兹,何其有幸!古往今来,龟兹是历史学家的怀想,文人墨客的诗和远方,“西域乐都”“歌舞之乡”“中国白杏之乡”“石窟之乡”的美誉远播中外,丝路上的龟兹乐舞经久不衰,汉唐龟兹故城和明清老城的双城格局在全国独一无二。库车是新疆延续时间长、历史文化遗产类型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保留着以历史城区为核心,烽燧、佛寺、石窟等拱卫环绕的历史城市体系,其民居建筑、考古遗址均体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实证,更是持续不断的中华文化认同历史的重要实证。
两千多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著名的“凿空之旅”。绵亘万里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史记·大宛列传》载:“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汉书·郑吉传》记载:“汉之号令,行于西域,自始于张骞,而成于郑吉。”张骞凿空后,西汉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龟兹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在西域(今新疆为主的广大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它的设立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并由此奠定此后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行使主权管理的重要基础。自此戍边将士亦兵亦农,一手剑戟,一手稼穑,开启屯田战略,往来丝路的驼队商旅发现,茫茫戈壁之中出现了一片片人工雕琢的规则绿野,烽火亭台散布四角,忙碌于农事的军士解甲挽袖,在精细耕犁的生机土地上,戍边卫国。公元658年,唐将安西大都护府移治龟兹。西域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在龟兹设立达300余年,使西域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唐太宗就曾发出“四海宁一”的感叹,还作了“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诗句描述当时的情景。
新疆库车市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7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图源:新华社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一座座烽燧、戍堡构成了辉煌璀璨的历史风景线,那壮阔的西长城画卷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新疆212处长城资源里阿克苏地区有57处,其中库车占22处。位于库车市城西北12公里处盐水沟冲积扇上的克孜尔尕哈烽燧,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新疆境内时代最早、保存最好、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烽燧遗址。2001年,克孜尔尕哈烽燧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长城资源;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克孜尔尕哈烽燧所处的盐水沟东岸戈壁台地视域开阔,这里是汉代玉门关西行通往古龟兹、疏勒及天山北麓乌孙的交通要道。如今烽燧残高约13.5米,底部东西长6.5米,南北宽4.5米,傲然的身姿犹如耀眼的灯塔,伴随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千年繁盛,照见了古今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与多彩,是中华文化的标识、国家主权的象征。
库车友谊路墓群被列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这里建成的新疆首个地下古墓遗址博物馆——“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于今年7月15日开馆。该博物馆是在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地下古墓群遗址上建设的,考古成果表明库车友谊路砖室墓群是新疆目前已发现唯一的砖室墓群,阐明了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和西域绿洲城邦间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及丝绸之路历史,它将砖室墓的考古实例由敦煌向西推进了700多公里,是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的科学实证。
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中的龟兹文化,涵盖了龟兹的历史、人文、地理、民族、宗教和艺术,并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形态呈现,诸如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以及库木吐喇石窟等为代表的龟兹文化遗存,和在这些遗存发掘中出土的陶器、纺织品、钱币、文书、彩塑、彩绘等珍贵文物。
在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拍摄的砖室墓。图源:新华社
龟兹石窟是古龟兹地区大小27处佛教石窟遗存的总称,包括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等,现遗存800余个洞窟,近1万平方米壁画和精美的彩绘泥塑、木雕等。从地理方位来看,龟兹石窟是中国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寺群,比莫高窟早一个世纪左右,这里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起点。这些建筑杰作跨越十多个世纪,向世人展示着它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2023年10月28日,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终评在济南市落幕,《爷爷的萨玛瓦尔》荣获“荷花奖”。萨玛瓦尔舞是库车独有的舞蹈艺术,从古龟兹人接待宾客的仪式演变而来,2007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爷爷的萨玛瓦尔》将库车民歌和木卡姆音乐融入其中,表现祖孙三代传承人在新时代对萨玛瓦尔技艺的传承,对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的创新。
《爷爷的萨玛瓦尔》剧照。资料图
龟兹乐舞被誉为天宫飞来的乐舞,在龟兹文化的历史长河里,龟兹乐舞影响可谓极大,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东西文化在龟兹的交汇,古龟兹人民吸收了东西方乐舞的精髓,使龟兹乐舞得到高度升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以龟兹乐舞为代表的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后,引起了中国舞蹈艺术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它们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气势,推动着中原歌舞、诗歌绘画的创作。
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记有:“屈支(龟兹)国……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新唐书》载乐工分四部,第一部即龟兹部,由于唐玄宗的热爱,或悠远凄怆或欢快奔放的龟兹乐舞在唐代风靡一时,出现了“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和“洛阳家家学胡乐”的壮观场面。元稹在《连昌宫词》记有“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白居易对“掣流闪电”旋转急速的《胡旋舞》留下“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之句,唐代著名乐曲《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都受到了龟兹乐的影响。
在龟兹大地上,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站在悠悠古丝绸之路上的烽燧戍堡之中,立于饱经风霜却历久弥新的古城之间,不觉感慨: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一支8000年前的贾湖骨笛,让我们知道了文明的先声,来自白鹤之骨;一件西周祭器何尊告诉我们,早在3000年前,祖先就给我们脚下这片神州土地,写上了“宅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