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 “大家不分民族,就是一门心思建设国家”——探寻可可托海精神的信仰力量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张婷
“我的爸爸是新中国第一代哈萨克族矿工。1967年,我们国家的氢弹爆炸成功,他向天上久久地望呢,眼泪流呢。北京来的大学生告诉他,氢弹里用的锂,就来自他们从三号矿里挖出来的锂辉石……”
“我最难忘的是1970年的一天,父亲打开收音机,带着我们听《东方红》。乐曲响起,父亲激动得泪流满面。后来可可托海的资料公开了,我才知道,父亲是可可托海的工程师,负责开采铯原料,铯是用在卫星原子钟上的。”
“父亲在可可托海干了一辈子,晚年得了阿尔茨海默病,2022年去世的。去世前一个月,父亲突然清醒了,他说,要葬在可可托海……”
9月18日,走进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一册册书籍、一幅幅照片,讲述着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可可托海,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在这里,曾有3万多名工人、技术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他们用生命和汗水,在这里开采出了锂、铍、钽、铌、铯等众多稀有金属和稀有矿物,有力支持了我国的国防和航空航天事业。在新中国稳步向前的发展道路上,可可托海始终贡献着一份力量。
在可可托海一代又一代人的淬炼中,诞生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这种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展现出的奋进精神,涵盖着可可托海的过去,也昭示着可可托海的未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可可托海矿区采矿的工人们。傅轩供图
9月18日,新疆可可托海干部学院特聘访谈课老师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在可可托海精神展馆内讲解老一辈英模人物的事迹。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摄
共同的信念
9月18日,入秋的可可托海镇气候凉爽宜人,旅游车辆在公路上络绎不绝。
一大早,可可托海镇的红色地标——三号矿脉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游客。
“可可托海矿床3号矿脉的这个矿坑,蕴藏着86种稀有矿物,而且储量很大。”可可托海的“矿三代”、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经理谭胜利说。
可可托海丰富的矿藏,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1960年起,苏联逐渐中断对我国援助,党中央决定奉行独立自主原则,用可可托海稀有金属还债。
接到党中央动员令后,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各族群众踊跃参战,全国各地的技术骨干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支援。各族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连续展开轰轰烈烈的“大会战”。
“百日大会战的时候,我们靠人拉肩扛,每人每天要从百米矿井下背出400公斤矿石。有的人背着背着就睡着了。”现年88岁的“矿一代”、哈萨克族工人买地·纳斯依说。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国提前还清苏联债务,其中近四分之一是用可可托海的矿产品偿还的。
同心奋战、报效祖国,是可可托海矿区各族干部职工群众的共同信念。
“我初步统计过,当时可可托海矿区里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壮族、苗族等18个民族。”“矿二代”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研究可可托海历史几十年。他说:“可可托海的辉煌成就是由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创造的。”
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峥嵘岁月里,可可托海各族科研骨干和工人“把每一种卡脖子物资当成一个堡垒”一一攻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使用的铍、第一颗氢弹使用的锂、第一颗人造卫星使用的铯、第一艘核潜艇使用的钽和铌,都来自可可托海。
不仅如此,在各族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可可托海建立了国家第一个稀有金属工业基地,为全疆乃至全国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矿业人才。全国和自治区先进生产工作者肯吉别克、阿不都热依木、库尔提拜等都成长为各自领域技术专家。
9月18日,可可托海的“矿三代”、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经理谭胜利在阿依果孜矿洞内给游客讲解当年发现的各类矿物。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摄
平凡的英雄
把命运与祖国联接在一起,可可托海各族干部职工用生命激荡着建设祖国的豪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写下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可可托海的冬季严寒逼人,被称为“西北第一寒极”,当年矿区冬季会战时曾有挖掘机大臂直接断裂,可可托海人称之为“金属碎”。
金属可碎,人却无惧。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回忆,在零下50摄氏度的寒夜里,见过几位维吾尔族工人在抢修机械。为方便抢修,他们裸露双手操作,短短一会儿,双手和小臂就出现了冻伤。
受当时条件限制,不少工人得了矽肺病。矿区安排浮肿严重的工人在家休息,定量口粮不变。但很多人拒绝了,还写下请战书:“不参加生产还消耗粮食,心里十分愧疚。”哈萨克族工人恰盘身患二期矽肺病,坚持野外开采,在一线生产中昏迷了4次。
“累不死的王立德”“干不死的耶里杰夫”“冻不死的白山别克”……为多给国家作贡献,各族工人以“扛着红旗不放、站着排头不让、誓死也要完成任务”的朴素情感舍身报国。
可可托海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中,少数民族占60%以上。当年苏联撤走专家时,想带走一批少数民族技术人员,并允诺给予优厚待遇,但这些少数民族技术人员都拒绝了。他们说:“我们的国家叫中国,再苦再累也要建设好我们自己的国家!”
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理库买提·托盖说:“大家不分民族,就是一个心思建设国家。”
出生在阿勒泰的坚铁克·木哈买提是“矿一代”。他经常给孩子们说:“我一辈子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就是一直坚定自己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共产党。”
9月18日,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稀有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可可托海水电站经理程守军在130多米深的通风电梯井检查线缆。这个地下水电站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保障矿区生产生活建设的,历经多次改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摄
可可托海矿区停采后开启了转型之路,如今的可可托海,是一个蜚声全国的旅游胜地。图为可可托海镇一角。田俊杰摄
铭记中开创
“我总是能看见父亲举旗的背影。”安爱英说。
安爱英是原可可托海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安桂槐的女儿。安桂槐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安爱英说,小时候,常常看见父亲在队伍里举着旗帜走在最前面。
1958年至1964年,安桂槐担任可可托海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在矿山上,安桂槐带领党员干部下矿井,带头干。当时,全国都缺衣少粮,安桂槐要求党员干部每天定量,先保证工人的定额。
1959年,安爱英11岁的二弟随姥姥来到可可托海。有一天,二弟跑到矿区职工食堂后面拔野菜吃,结果肠胃不适,呕吐绿水。食堂炊事员李师傅看到后很心酸,拉着孩子到了食堂,给了他一个馍馍。孩子拿到馍舍不得吃,想拿回家跟姥姥一起吃。结果被安桂槐发现了,他夺过馍,执意要退回。
在食堂,安桂槐对李师傅说:“我的孩子不能搞特殊化。”
李师傅急了:“孩子饿成这样,我看不下去。这和他是不是你的孩子没关系。这个馍是我的定量,我愿意给孩子……”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安桂槐一样的党员干部,才让我们充满干劲。吃着苦,心里甜。”可可托海第一代老矿工阿依达尔汗·恰勒哈尔拜说,在可可托海镇上,随便一家人都能讲出几个有关安桂槐的故事。
可可托海为什么能给国家做那么大贡献?地质学家、可可托海701地质勘探大队创始人之一李庆昌说,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带着大家一起干,“像安桂槐、白成铭、王从义、张子宽……可可托海人永远会记住他们。”
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如今,在“可可托海精神”的激励下,可可托海华丽转身,成为全国工矿区转型文旅产业发展的典范。
2017年10月9日,新疆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在可可托海镇挂牌成立,“可可托海精神”成为学院面向全疆、全国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学院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王丹说,“我们要把可可托海老一辈干部职工的历史功勋呈现在学员面前,让可可托海精神激励大家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