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疆教书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河北保定学院毕业生接力赴且末任教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我来自河北……”
“我来自广西……”
“我来自重庆……”
“我来自辽宁……”
“我们来到新疆,即将成为一名教师。”
8月11日下午,雨后初霁的库尔勒市第五中学校园里,槐花飘香,书声琅琅。19时30分,来自河北保定学院的13名应届毕业生走进校园。在这里,他们将与来自疆内外的400多名大学毕业生一起接受岗前培训。10天培训期满后,他们将前往且末县、和硕县和库尔勒市初高中任教。
“13名毕业生中,有11名去且末。”保定学院学生处处长郝学武说,自2000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到且末县任教以来,保定学院有近400名毕业生扎根西部奉献青春。“11名毕业生将沿着学长们的足迹,走向西部,在且末县实现再一次的青春接力。”
壮志西行奔赴基层
从山清水秀的燕赵大地前往苍茫辽阔的戈壁大漠,保定学院的13名毕业生充满壮志西行的豪情。
8月11日,河北保定学院13名毕业生抵达库尔勒市,接受10天培训后,其中11名毕业生将前往且末县支教。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摄
“我志愿奔赴西部、奔赴基层……”8月11日9时,保定学院为13名毕业生举行了庄重简约的出征仪式,他们的声声誓言铿锵有力。仪式上,他们接过绣有“到西部教书去”大字的红旗,接过校领导赠送的图书《青春的方向》——这是一部记录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事迹的报告文学集,接过一份有关理想与梦想的使命。
10时,挂着“到西部教书去、建设美丽新疆”字样红色条幅的大巴车启程,从保定学院出发,前往石家庄市正定机场,飞向库尔勒市。
18时30分,13名毕业生抵达库尔勒市。走下飞机,踏上新疆大地,他们高兴地与前来迎接的且末县教科局及县一中、二中的领导一起合影。
8月11日,在库尔勒市第五中学岗前教师培训点,河北保定学院13名进疆支教毕业生对新疆的瓜果和美食点赞。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摄
“在飞机上,我一直在看机翼下的大地。飞越天山时,我很激动。终于到新疆了。”张小威是保定学院地理专业毕业生。且末县教育部门今年4月到学院招聘教师时,他主动报名,并通过了选拔,将赴且末县二中担任地理教师。他说,以前从没有来过新疆,但是一直对新疆充满了向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西部、去新疆,是我的夙愿。”
“走,到新疆教书去。”保定学院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刘校辰得知且末县来校招聘的消息后,与舍友董一、赵文涛一起报名,并通过了选拔。
“上大一时,我们去参观学校的西部支教展馆,被师兄师姐们的事迹所感动。那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也去且末。”刘校辰说,接到来新疆工作的通知后,内心很忐忑地告诉了父母,没想到父母很支持,“怕吃苦,就别去。去了就别怕吃苦!这是父亲给我的叮嘱,我一直记在心里。”
让青春在三尺讲台闪光
“大家都说且末风沙大,条件艰苦,要我们做好吃苦的准备。但是与2000年最早去且末县支教的学长们比起来,我觉得这些苦不算啥。”8月12日,且末县一中、二中的校领导与即将赴且末工作的保定学院毕业生座谈,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翟少鹏说。
2000年,保定学院15名应届毕业生听从国家西部大开发召唤,主动报名前往且末,并扎根24年。三尺讲台上,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用智慧、汗水和心血,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学生,成为当代青年的杰出代表。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座谈会上,即将走上讲台的保定学院毕业生们说,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期望的那样,不忘青春梦想,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
“在应聘时,且末县一中校领导讲,你们来到且末,有些人可能还想走,但当你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你就舍不得离开了。这深深地打动了我。”张小威说,“我在农村长大,深知一位好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我要到且末教书,要向师兄师姐们学习,扎根新疆。无论有什么困难,我都可以克服。”
像红柳那样扎根新疆
“保定学院建有‘红旗的召唤’西部支教主题展馆。学习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先进事迹,是新生入学的必修课。”郝学武说,多年来,学校始终把西部支教列入重点工作。支援西部、奉献西部、扎根西部,主动报名前往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甘肃等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在各领域都涌现出一批批骨干人才。
时光不断流转,青春誓言一脉相承。
“我是广西河池人,在河北完成了学业,将在新疆且末实现梦想。”保定学院音乐专业毕业生黄小凤热爱古典音乐、唱歌爱飙高音、爱画画。出发前,她把长发剪成了短发。此行且末,各类专业书占了行李箱的大半。她成绩优秀,却依然担心不能教好学生,“我要时刻努力,成为好老师。”她给自己加油。
库尔勒与且末的直线距离有400多公里,中间隔着一个大沙漠。相距虽远,但相遇可期。
从接到通知起,历史专业毕业生翟少鹏就开始备课了。临近出发,他又将这段情结写成文章——《我和且末的三次“相遇”》。
腼腆、爱笑的刘畅出发前也在精心准备,上网找资料、听课学习、锻炼身体……他说,要“打有准备的仗”。
学美术的张强强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数学的邹志豪说,每一段经历都会丰富自己,对且末,心里充满了期待。学历史的吴佼写下了一段寄语,送给“5年之后的自己”……
青春在闪光,梦想在发芽。“现在的你,就像曾经的我。”在且末教书育人24年的保定学院2000届毕业生侯朝茹说,像红柳那样在沙漠里扎根,我们无怨无悔。
短评
为理想写下最美青春注脚
张蓓
“我志愿奔赴西部、奔赴基层……服务人民、奉献祖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保定学院,又一批学子许下铮铮誓言,向西部广阔天地启程。
24年前,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赴且末县任教。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如胡杨的种子一般,迅速在当地扎下根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理想写下最美的青春注脚。更为可贵的是,此后20多年里,学长们的选择始终鼓舞和激励着这所院校的莘莘学子,先后已有近400名毕业生扎根西部基层。无论是大学第一课参观西部支教主题展,还是师哥师姐回校分享自己扎根基层的故事,身边的榜样点亮了后来人奉献和奋斗的心灯,这是菁菁校园最值得骄傲的文化传承。
这些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绝大多数是成长在物质条件更为充裕年代的00后,但对于吃苦,他们敢于坚韧地回答“相信我是不怕苦的”,甚至还会乐观地互相鼓励“现在比20年前条件好太多了”。曾经也是这样稍显稚嫩的肩膀,在年复一年的磨砺中成长为能挑重担、扛大梁的“铁肩膀”,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一批又一批扎根于广袤大地的青年人,会在基层的历练下,成长为一棵棵守护大地、建设家园的“大漠胡杨”“戈壁红柳”。
“青春的公车越过荒野和山坡,追逐少年的梦想做最自由的光……”当一批又一批接力奋斗的火种点亮青春,那一定是无悔岁月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