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民生丨于田县:从防沙治沙到“绿富同兴”
曾经的于田县沙尘肆虐、生态环境脆弱,如今,在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当地逐渐实现从漫漫黄沙到绿意葱茏,从“沙进人退”到“绿富同兴”的巨大转变。
●《今日新疆》记者 李晔 / 文
于田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克里雅河冲积平原带。发源于昆仑山的克里雅河孕育出片片绿洲,带来充满生机的一抹绿色。打开卫星地图不难发现,这一抹绿色对于于田何其珍贵。于田县总面积4.032万平方公里,绿洲不足6%,其他则为沙漠、戈壁、裸岩等不能利用或难以利用的土地。
曾经的于田县沙尘肆虐、生态环境脆弱,如今,在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实现了从漫漫黄沙到绿意葱茏、从“沙进人退”到“绿富同兴”的巨大转变,更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持续推进产业治沙、生态富民绿色高质量发展。
治沙,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7月初走进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内(以下简称“综合示范区”),可以看到一行行枝干纤细的梭梭树、红柳树(柽柳树)、胡杨树沿着起伏的沙丘,一直延伸到远处的茫茫沙漠。这些小树就好似一个个卫士矗立在绿洲与沙漠之间,建起一道屏障,将黄沙拦在绿洲之外,有效遏制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对此,从小生活在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的买买提江·吐尔逊深有感触:“以前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风沙不断,当时很多人都搬走了。自2012年起,这里开始大面积种植红柳和梭梭,有了这些树,现在沙尘暴明显少了,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即使进入炎夏,在综合示范区,仍有一辆辆大型工程车在忙碌作业,对沙丘低洼处进行平整,沙丘坡面则用密集的草方格固定流沙。这种治沙方式根据地形,因势利导,不需要推平沙丘,可以大幅降低治沙成本。此外,通过在平整的沙地上种植梭梭,后期还能接种肉苁蓉,产生经济收入,使防沙治沙更可持续。
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贾存鹏说,近些年于田县以大思路谋划生态建设,大规模实施造林绿化,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全方位推进国土绿化,使全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生态保障。经过多年发展,综合示范区不断探索、创新综合治理模式,总结了一系列防沙治沙综合治理适用技术,通过大力推广防沙治沙适用技术和防治模式,有力保护了沙区林草植被,沙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共造林12万亩,其中种植红柳、梭梭10万亩。
与沙共“舞”,添绿生“金”
在于田,越来越多的人做起了与沙漠相关的“生意”,与沙共“舞”、添绿生“金”。
于田县被称为“中国大芸之乡”,大芸是当地特色经济作物之一。大芸又称“肉苁蓉”,作为寄生植物主要寄生在梭梭或红柳根部,每年春秋两季可采挖,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是传统名贵中药材。近年来,于田县将肉苁蓉产业规模化,鼓励当地村民利用风沙前沿的低产田种植红柳、梭梭等生态林,并在红柳、梭梭根部接种大芸,初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无公害化”的良性发展模式,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思路,于田县在有效解决大芸接种难题后,结合各乡村优势特点,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扩大大芸种植面积,培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农牧民群众,为农牧民免费发放优质大芸种子,大面积推广大芸高产稳产技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大芸产业。
在红柳、梭梭根部接种大芸,每亩产量可达260公斤、直接收入2600元。于田县还成立了大芸协会,投资2800万元建立了大芸研究中心,打造从种植、加工,到产品上市的大芸全产业链,从而实现持续发展。
于田县木尕拉镇阿勒村村民怀抱挖出的大芸,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汤永/摄
走进于田县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交易区,不时有载着大芸的电瓶车或其他车辆来称重、结算;在晾晒区,种植户送来的一袋袋大芸按照苦大芸、甜大芸两类,均匀摊开;在烘干区,工人将堆满大芸的铁架子送进烘干房,又将烘好的大芸装袋。
为了发展中药材产业,近年来于田县又试种成功了板蓝根、红花等多种中草药,并积极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2023年9月,于田县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正式运营。依托该市场,当地农民能以更优价格出售产品,外地收购者也能便捷快速地完成交易。中药材交易市场正成为更多客商选择于田中药材的理由。
瀚海风光,生态旅游成新宠
每年的植树节,于田县的干部群众都会奋战在沙漠边缘植绿一线,在当地人的不断努力下,于田县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依托改善后的良好生态,当地精心打造了龙湖旅游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景区、于田县欢乐园旅游度假村等生态旅游景点,培育了一批特色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旅游收入逐年提高,实现了生态也能当饭吃的夙愿。
波光潋滟、水鸟翩跹,芦苇摇曳、画舫穿行……谁能想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也有一处“江南水乡”。近年来,于田县对龙湖水域的各类配套设施进行持续改造升级,将龙湖旅游区打造成集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精品景区。
千姿百态的古林老树,充满诗意的大漠日出和长河落日,热情淳朴的原生态沙漠人家……达里雅布依乡达里雅布依村靠着沙漠腹地传统村落的优势,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特色项目多了、游客多了、农家乐开起来了、民宿建起来了、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古村焕发了新的生机。村民阿斯亚木·艾买尔高兴地说,我们现在吃上了“旅游饭”,挣上了钱,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年5月是玫瑰花盛放的季节,也是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万亩特色玫瑰种植示范园最热闹的时候。不同品种的玫瑰花竞相开放,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风景线。赏花、采摘、参观产品展示,观摩蒸馏过程,登上观景平台俯瞰玫瑰园全貌,都是游客们来此一游的独特体验。除此之外,当地还依托这片种植于沙漠之中的玫瑰花海,连续举办了七届玫瑰风情文化旅游节。
新疆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在晾晒玫瑰花。汤永/摄
依托独特风貌,于田县不断探索“体育+旅游+文化”深度融合,丰富“旅游+”“赛事+”“文化+”“沙漠+”等多元化旅游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沙漠旅游等旅游项目,推动沙漠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真正把沙漠旅游、探险旅游打造成新疆特色产品,让黄沙变“黄金”。
充分利用沙漠,于田县实现了更多可能。沙区特色种植业、特色产品加工、沙漠旅游等产业形态纷纷涌现,沙产业正成为一项朝阳产业,发展潜力无限。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投资兴业的热土,正在谱写“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