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非遗沃土 讲好火洲故事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获得2023‘新疆非遗年度人物’,是对我多年从事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认可,我深感荣幸,同时感觉责任重大。”6月12日,吐鲁番市高昌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干部阿布拉·托乎尼牙孜说。
阿布拉了解坎儿井开凿技艺。受访者供图
阿布拉从事此项工作已14年。在此之前,他一直做群众文化工作,刚开始对于非遗可谓“一窍不通”,怎么办?不懂就学!参加非遗相关培训、向非遗传承人请教、买来相关书籍充电……怀着满腔热情,他一边学习一边开展工作。
高昌区非遗资源极为丰富,无论是技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形式多样的表演艺术,还是民俗节庆活动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入乡村开展普查,对非遗项目及民间艺人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是阿布拉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传承人的一手材料,后面的非遗项目申报工作不可能顺利开展。”阿布拉带着纸笔、电脑和录音设备,深入到每个乡村,与传承者面对面访谈,拍摄记录非遗项目图片、视频、音频和实物场景资料,建立非遗项目及民间艺人档案,将这些散落在乡野间如珍珠般的非遗保存下来。
当初挖掘整理柳编的过程,让阿布拉印象深刻。2007年,在深入乡村开展普查工作中,他走进一户农家,无意中发现一位老艺人正在进行柳编。一根根小小的藤条,经过他搓、扭、缠等技法,摇身变为实用的篮子或精美的摆件。其家中不仅摆放着用枝条编织的筐子、篮子、鸡笼等生产生活用品,还有花瓶、葫芦、酒杯等工艺品。
“这位老艺人的手艺非常精湛,但当时并不确定这就是非遗项目,就先试着申报看看。”阿布拉将柳编技艺记录下来,又整理老艺人的资料进行申报。2008年,柳编(维吾尔族枝条编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技艺被更多人传承下来。
阿布拉深入乡村,挖掘整理非遗项目。受访者供图
摸底、采访、记录、制作音像资料、整理档案……这些年,阿布拉先后挖掘、整理出纳孜库姆、坎儿井开凿技艺等29项非遗项目,并做好自治区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其中,柳编(维吾尔族枝条编织)、纳孜库姆、维吾尔医沙疗、坎儿井开凿技艺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本人也获得自治区非遗普查工作先进个人。
去年,阿布拉深入高昌区各乡镇实地调研,精心整理、核查,认真反复修改了吐鲁番笑话、维吾尔族且力西、吐鲁番窑房建筑艺术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4名非遗传承人的申报材料。除承担非遗项目调查研究、项目申报外,他还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大节庆宣传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非遗展览、专题演出等文化宣传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高昌区非遗保护成果。
“非遗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下一步,我们要深度挖掘非遗资源,通过非遗讲好吐鲁番故事。”阿布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