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成群结队的小飞虫是蚊蚋 飞防作业已见效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随着旅游旺季到来,阿勒泰地区接待游客量也一路攀升。看花赏景是美事儿,可近日,有网友在网络上发帖称,布尔津县蚊虫太多了,白天也成群结队飞舞。
工作人员对直升机进行检修,以便更好进行飞防作业。高建伟供图
“小小的、黑黑的飞虫往脸上扑、往头发里钻、往衣服上落、甚至往眼睛里飞,搞得人心烦意乱。”
这些横冲直撞的小飞虫是什么来头?
6月13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郑爱华,近年来,他带领研究团队在阿勒泰地区做蚊虫病原研究。
郑爱华介绍,蚊虫指蚊和蚋。蚊,即蚊子,阿勒泰地区优势蚊种为刺扰伊蚊和里海伊蚊。蚋,俗称“小咬”,阿勒泰地区最多的是斑布蚋,就是游客口中小小的、黑黑的小飞虫。蚊蚋均属于全变态昆虫,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生活在水中,蚊蚋雌虫吸血。
从生长环境来看,蚊幼虫滋生地为浅静水中,比如洪水型水体、排碱渠水体和漫灌林带型水体。而蚋虫幼虫生活在流动水里的杂草、枯枝败叶、石头上,分布在流动的灌溉渠系中。蚊蚋幼虫发生和防治关键时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
今年,阿勒泰地区北部“小咬”为啥多?郑爱华分析可能是环境原因导致。
“阿勒泰地区水源丰富,加上大量茂密的植被,为蚊虫提供了极佳的生存环境。此外,去年冬季阿勒泰地区降雪量大,一方面使得依附在河道水渠淤泥里的‘小咬’幼虫容易过冬,另一方面也导致今年河渠水量大,从而利于其快速繁殖。”郑爱华说,不过这种“小咬”高峰期在6至7月,高峰过后迅速消失。
什么样的人群容易被叮咬?被“小咬”叮咬后,是否对人身体有害?
郑爱华表示,蚊虫还是有“口味喜好”的,它们靠二氧化碳、热量和体表气味来锁定目标,新陈代谢活跃的人也是蚊虫的最爱,基础代谢越快,辐射的热量越大,呼出的二氧化碳与排泄的汗液越多,那么被蚊虫叮咬的可能性也就越高。2023年,郑爱华带领科研团队对阿勒泰地区采集的蚊蚋标本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这些蚊蚋基本不携带感染人的病原,主要危害还是滋扰。
郑爱华建议,在环境治理方面,当地可在秋收后入冬前进行水渠河道清理,从源头控制其孳生,有效降低斑布蚋密度。
为有效控制蚊虫,近日布尔津县也快速做出了相应措施。布尔津县园林绿化中心主任高建伟介绍,当地已在城区、河流沿线地带及人员密集场所进行了飞机撒药处理。
“飞防时间定为6月10日至7月30日,具体时间和日期可能会根据蚊虫虫情调查、天气情况、航空管制等因素有所调整。”高建伟介绍,通过前几天系统集中喷洒,城区里的“小咬”数量已有所减少。
“我们采用生物药剂,对幼虫的灭杀和成虫的控制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这些药剂刺激性小,对居民影响较小。”高建伟说。
除了飞防作业,近日,距离布尔津县近60公里处的哈巴河县也采取了多项防治措施。定期清理河流、湖泊、池塘等水体的杂草和垃圾,减少蚊子的繁殖场所。
如何玩得好又不被蚊虫“盯”上?
哈巴河县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王菊梅提醒广大居民及游客:做好头面部防护措施,穿长袖长裤,尽量不让皮肤暴露在外。出门前可以外擦风油精、带有薄荷味及艾草味的护肤品等,尽量不带儿童到花草丛、树林里玩耍。如果被叮咬后皮肤红肿,可以用肥皂水清洗,不能挤压,皮肤表面外涂消炎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止痒,多饮水,严重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