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蹈语言讲好新疆故事
舞蹈已是新疆鲜明的地域文化符号之一,婚礼聚会,街头巷尾,随时随地起舞的新疆各族群众以自在的舞姿、明亮的笑容展示着自信开放的态度、蓬勃昂扬的精气神
张蓓
近日,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在社交软件上发布了一段短视频并配文“在新疆,每个人都是舞者”,再一次让海内外网友对新疆“歌舞之乡”的名号有了更具体的感知。视频开头原是舞蹈演员在户外舞台上表演,但随着欢快的音乐,围观人群里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开始在台下应声起舞,以至于观众的目光和拍摄者的镜头都不由自主对准了这个快乐的小舞者。那种律动的恰到好处、情绪的精准拿捏、强烈的“吸睛”程度,仿佛一个民间“迷你版”姜铁红院长,令人深深感叹舞蹈的神奇魅力。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蹈自诞生起就是一种情绪极为丰富浓烈的表达方式,它不仅能带来心灵的震撼、视觉的享受,更能在舞者与观众之间实现情绪传递,进而引发精神共鸣。如果说近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刷爆朋友圈的舞蹈片段,流露出的是专业舞蹈家在岁月沉淀下的信马由缰、张弛有度,那么这位新疆小男孩的快乐舞蹈则表达着普通人的率真欢快、愉悦热烈,两者放在一起互为表里,与观众一道深化着对舞蹈真谛的理解。
在新疆这片多元文化荟萃之地,舞蹈这种超越语言、跨越地域的艺术形式尤为适合各族人民表达生活感受和态度,从“西域歌舞名胡旋”到“万方乐奏有于阗”,从“黑走马”到“刀郎麦西热甫”,“歌舞之乡”的品牌源自于历史的厚重积淀,成就于中华文化的博大包容。就像山歌之于广西、“信天游”之于黄土高原,舞蹈已是新疆鲜明的地域文化符号之一,婚礼聚会,街头巷尾,随时随地起舞的新疆各族群众以自在的舞姿、明亮的笑容展示着自信开放的态度、蓬勃昂扬的精气神。
在新疆,能歌善舞的各民族兄弟姐妹不断加深交往交流交融,也为舞蹈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近年来,新疆的文艺工作者扎根这片热土,创作出了《阳光下的麦盖提》《爷爷的萨玛瓦尔》等优秀舞蹈作品,接连摘得“荷花奖”,把新疆各民族舞蹈的现代化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亮相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的《舞乐新疆》在美轮美奂的古城舞台上,融汇着新疆各民族精妙绝伦的舞姿,短短几分钟的节目惊艳了全球华人的除夕夜。在舞蹈中我们看到了各民族共同奋斗的意气风发、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看到了一股子不拘泥于形式的创新劲头。
正如皮鞋、西裤、POLO衫不能束缚“胖大叔”院长饱蘸热爱的舞姿,舞蹈引发的共鸣也不会局限于舞台之上。在新疆,只要音乐响起,哪里都可以是即兴起舞的舞台,因此在全民手持镜头的时代,舞蹈无疑是讲好新疆故事的又一种表达方式。比如各种版本的“科目三”里,新疆就贡献了许多令网友拍手叫好的版本,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各民族兄弟姐妹遥相呼应、以舞致意;已举办6届的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以舞为媒、以舞会友,观众们以热情与赞赏的掌声,向世界展示着新疆形象、中国气度。
当新疆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这片热土的美丽多情会愈发富有魅力,必定会用更多深情的肢体语言来讲述好新疆故事。